人物:僧明

相關(guān)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釋慧主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 利物科
姓賈氏。始州永歸人。六歲出家。為斌法師弟子。誦遺教經(jīng)。一夕即能憶不忘。顧以師所行。多忤經(jīng)旨。因辭去。依姜律師。誦法華經(jīng)。寺諸房中。或講俗律。主才聽。若素習(xí)。乃問十關(guān)。時無知者。自是黑白憚伏。眾遽請為律主。從受菩薩戒。黃安縣造七寺。梓潼縣造十寺。武連縣造三寺。蜀之佛法。至是始盛。初主受學(xué)于京之甘露寺。忽夢。天地晦冥。眾生無眼。三日夜而后明凈如故。覺而疑之。及周廢法。距之復(fù)教。僅閱百日。其徵應(yīng)也如此。于是歸隱鄉(xiāng)里之南山。禮佛誦經(jīng)不輟。禽獸異類同集。授幽顯菩薩戒法。感神饋茯苓甘松香物。會獼猴群共治路。主曰汝性躁擾。作此何為。猴忽人語曰。時君異也。佛日通也。主殊怪之。然固未知天下為何時也。適逢采弓材者八人。而后聞開皇年焉。尋出山。以事聞。詔與剃落。大業(yè)中。奉詔弘四分于鄉(xiāng)里之香林寺。武德初陵陽公以皇子牧益將之任。道過始州。偶憩寺中。凡講堂佛殿僧房。置行李物皆遍。牛馬散放廡下。屎尿盈溢。主從莊中還。竟取三衣錫杖房中。咄曰死生在今日。因舉杖擬牛馬。牛馬即顛仆。并擲棄行李溝中。州縣吏大懼。隨以狀走白公。拘王以待命。公聞而喜。遺之書曰。弟子數(shù)病。不逢害。鬼蒙將律師破慳貪袋。深為大利。今附沈香十斤。?綾十段。仰贈。后還京日。當(dāng)受戒焉。寺有明禪師者。主平昔同心之人。貞觀三年。忽自見身無其半。謂諸徒曰。吾與律師。建立此寺。今所見如此。律師不死。則吾且死矣。外或睹異相僧?dāng)?shù)千人入寺。意以為寺中設(shè)會。且而問之則否。至午主告逝。壽八十九。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一 明律上
釋慧主。
俗姓賈氏。
始州永歸縣人。
六歲出家。
為斌法師弟子。
后令誦遺教一夕便度。
以經(jīng)驗師多有乖越。
便舍之而往姜律師所。
誦法華經(jīng)。
寺東房中講于俗律。
試聽一遍性若曾聞。
乃問十關(guān)無能解者。
刺史以下合州白黑。
皆往咨問莫不歸伏。
始州一部祖宗道眾。
即為州內(nèi)律主受菩薩戒。
既爾約束以佛為師。
尚不敬天況禮神道。
于是佛法方得開弘。
于黃安縣造寺七所。
梓潼縣造十寺。
武連縣造三寺。
從彼至今方將盛矣。
初主登冠。
欲受具足。
當(dāng)境無人。
乃入京選德于甘露寺受戒。
惟聽四分馀義旁通。
夢見三日三夜天地闇冥眾生無眼。
過此忽明眼還明凈。
覺已汗流。
一百日后周毀經(jīng)道。
方知徵應(yīng)。
即返故鄉(xiāng)。
南山藏伏惟食松葉。
異類禽獸同集無聲。
或有山神送茯苓甘松香來。
獲此供養(yǎng)六時行道。
禽獸隨行。
禮佛誦經(jīng)似如聽者。
仍為幽顯受菩薩戒。
后有獼猴群共治道。
主曰。
汝性躁擾作此何為。
曰時君異也。
佛日通也。
深怪此言。
尋爾更有異祥。
龍飛獸集香氣充山。
其類眾矣。
后有八人采弓材者。
甚大驚駭。
便慰主曰。
圣君出世。
時號開皇矣。
即將出山。
以事奏聞。
蒙預(yù)出家。
大業(yè)中。
敕還本州香林寺。
常弘四分為業(yè)。
武德之始。
陵陽公。
臨益州。
素少信心。
將百馀馱物行至始州。
令于寺內(nèi)講堂佛殿僧房安置。
無敢違者。
主從莊還見斯穢雜。
即入房中取錫杖三衣出嘆曰。
死活今日矣。
舉杖向諸驢騾。
一時倒仆如死。
兩手各擎一馱擲棄坑中。
州縣官人驚怖執(zhí)主。
狀申陵陽。
大笑一無所怪。
書曰。
弟子數(shù)病不逢害鬼。
蒙得律師破慳貪袋。
深為大利。
今附沈香十斤?綾十段仰贈。
后還京日從受菩薩戒焉。
貞觀三年。
寺有明禪師者。
清卓不群。
白日獨坐見無半身。
向眾述曰。
吾與律師建立此寺。
兩人同心忽失半身。
將不律師先去。
不者其死矣。
日食時俗人驚云。
寺家設(shè)會耶。
見有四路客僧?dāng)?shù)千人入寺。
今何所在。
尋爾午時主便無疾而逝。
春秋八十九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68—636 【介紹】: 隋唐時僧。河南洛陽人,俗姓孟。年十五出家,為僧粲弟子。隋時,召住大禪定道場。入唐,太宗貞觀中,預(yù)宏文館論義,發(fā)言如流,大為太子所贊賞,遂以為普光寺主。有《十八部論疏》等。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孟氏。河南洛陽人也。父皓仕隋臨淄令有治聲。隱士西門義以道自高。未嘗于謁。忽求見歸美焉。皓因出紹續(xù)績等諸子。使品目之。義曰。府君六子。皆偉器也。然其三季。必非世俗所可縻縶。蓋指凈土寺曠法師。及岳等也。 稟成論雜心于志念智通二師。復(fù)究攝論于道尼師。憚煩因入太白山。投慧安師。研精其指。后住京師明覺寺。閉門五載。無食息暇。自爾無小凝滯矣。至于外義伏文。非疏莫了。三藏所錄。并留南中。仍為賂遺啇賈。使必致之。果于廣州顯明寺得凱師筆跡。三藏口傳。俱沙論本。并十八部論記。顯明即凱師所住寺也。頓愜所懷。尋依安卒業(yè)于太白。安許之共給。綿歷歲敘。無所匱乏。時雖兇歉。德緒益進(jìn)。俄謝安出山。安留之又二載。隋大業(yè)八年。召住大禪定道場眾時三百馀。皆以岳學(xué)無師授。未宜弘闡。有同德沙門法常智首僧辨慧明等。相與引重。而請焉。乃以三藏本疏。判通俱沙。或初猶未信。及舉綱頓網(wǎng)。宏密叵測。而諍鋒遽息。 。武德初。臥疾藍(lán)谷感化寺巖有乳泉。岳手承之。可得二升而絕曰。吾無以感之耳。方默念誦。輒沸觱間一日可得一升。以資飲食。疾良差。二年以三藏疏本。文句繁多??鞒刹?。合二十二卷。減疏本三分之二。以便觀覽。且著十八部論疏。行世。 貞觀初西域波頗三藏至京師詔翻譯。而岳亦有職。其間頗聞岳善俱沙而心疑之曰。此吾西國之極則者。今言其善。謬耳。間問以大義。則岳答如流。頗曰。智慧人智慧人。今上嘗延宗法師于宮集眾。立三宗義。而岳問以八正通局賢圣。宗無對。道士劉進(jìn)喜創(chuàng)開老子。岳問。以道生一二徵據(jù)前后。道士但瞪目而已。岳戲曰。先生高視前彥。豈謂目擊取通乎。眾大笑。 六年八月。兄曠化。悲悼不自勝?;騽裰靡?。岳??淚曰。同居火宅。共溺愛流。生死未斷。何得不悲。八年秋?;侍蛹T碩德。于弘文館論義。岳慷慨談吐。特拔其類。太子顧曰。此法師為誰。左庶子杜正倫曰。大總持寺道岳法師也??偝謩t隋之禪定。太子曰。于寺何職。答曰。未也。太子乃曰?;实蹫楣讶嗽焖?。正將以收召名德。張大教法。而上人如此。其無職可乎。即屈知寺任允副。虛襟屢辭。不許。徙住普光寺。九年弟明略來省。固留之。略善涅槃。住東洛天宮寺。十年二月疾。太子醫(yī)饋相望。卒于所住寺。壽六十九。喪事取給太子家。令葬郊南杜城西隅。略既送葬歸。疚痛纏結(jié)。十二年卒。壽六十七。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三 義解篇九
釋道岳。
姓孟氏。
河南洛陽人也。
家世儒學(xué)專門守業(yè)。
九歲讀詩易孝經(jīng)。
聰敏強(qiáng)識卓異倫伍。
父皓仕隋為臨淄令。
治聲遠(yuǎn)肅。
有隱士西門義者。
博物疏通肥遁巖谷。
前后令召莫能致之。
至是步自山阿來儀府舍。
謂鈴下吏曰。
西門義故謁。
遽為吾白。
即以事聞。
令素仰高風(fēng)。
駭其萃止。
延席曰。
先生道扇三古德重四民。
何能輕舉。
義曰。
吾自弱歲隱淪。
于茲暮齒。
誠不欲干游人世。
抱誠棄智。
頃者吠聲既靜。
則良政字民。
五褲興謠兩岐成詠。
有欣美化。
故不以韜隱自私。
敢敘斯事。
令述其不逮。
問其治術(shù)。
對答若神。
情兼明舉。
乃命諸子紹續(xù)績曠岳略等。
列于義前。
令其顧指。
義曰。
府君六子。
誠偉器也。
自長而三。
州縣之職。
保家自若也。
已下之三。
其志遠(yuǎn)其德高。
業(yè)心神道求解言外。
固非世局之所常談也。
曠年十七遂得出家。
操行貞固志懷明約。
善大論及僧祇。
深鏡空有。
學(xué)徒百數(shù)。
禪觀著績物務(wù)所高。
即洛陽凈土明曠法師是也。
岳十五出家。
依僧粲法師為弟子。
少樂學(xué)問經(jīng)論是欣。
及具篇禁更宗律部。
指途持犯性不議非。
而體貌魁美風(fēng)操高厲。
容止儼然不妄交于道俗。
后習(xí)成論雜心于志念智通二師。
備窮根葉辭義斯盡。
有九江道尼者。
創(chuàng)弘攝論海內(nèi)知名。
以開皇十年至自楊都來化京輦。
親承真諦業(yè)寄傳芳。
岳因從受法。
日登深解。
以眾聚事?lián)怼?div id="b4aq62v" class='inline' id='people_12259_2_71_comment'>
惟其廢習(xí)。
將欲棲形太白服業(yè)倫貫。
時太白寺慧安者。
倜儻多知世數(shù)闊達(dá)。
方丈一字方寸千文。
醫(yī)術(shù)有工經(jīng)道偏練。
日行四百相同夸父。
世俗所謂長足安是也。
岳友而親之。
便往投造告所懷曰。
毗曇成實學(xué)知非好。
攝大乘論誠乃清微。
而傳自尼公。
聽受又鮮。
今從物化精益無從。
中路徘徊伊何取適。
昔天親菩薩作俱舍論。
真諦譯之。
初傳此土。
情寄于此耳。
安曰。
愿聞其志。
岳曰。
余前學(xué)群部。
悉是古德所傳。
流味廣周未盡于后。
惟以俱舍無解。
遂豈結(jié)于當(dāng)來耶。
安曰。
志之不奪。
斯業(yè)成矣。
后住京師明覺寺。
閉門靜故尋檢論文。
自讀其詞仍洞其義。
一習(xí)五載不出住房。
惟除食息初無閑暇。
遂得釋然開發(fā)了通弘旨。
至于外義伏文。
非疏莫了。
承三藏本義并錄在南方。
思見其言。
載勞夢寢。
乃重賂遺南道商旅。
既憑顧是重。
所在追求。
果于廣州顯明寺。
獲俱舍疏本并十八部記。
并是凱師筆跡。
親承真諦口傳。
顯明即凱公所住寺也。
得此疏本欣戴仰懷。
諷讀沈思忘于寢食。
乃重就太白卒其先志。
于即慶吊絕緒尋繹追功。
口腹之累惟安供給。
時谷食不豐菜色相顧。
安庶事經(jīng)營令無匱乏。
綿歷歲序厥志彌隆。
內(nèi)慚諸己。
乃謝安曰。
岳今至愚為累獨學(xué)成譏。
輒不量力欲悕非分。
一不可也。
食為民本名作實賓。
茍求虛譽(yù)遂勞同志。
二不可也。
斯過弘矣。
誠可退跡浮浮。
更勞重累。
則不可也。
安曰。
功業(yè)將成幸無異志。
嘉會難再無思別慮。
復(fù)延兩載方始出山。
乃以己所尋知。
將開慧業(yè)。
游諸講肆清論莫窮。
大業(yè)八年被召住大禪定道場。
今所謂大總持寺是也。
時年三十有四。
少齒登器莫匪先之。
此時僧眾三百馀人。
令聽風(fēng)規(guī)互相推謝。
岳以后至名重學(xué)不從師。
雖欲播揚未之有許。
時有同德沙門法常智首僧辯慧明等。
并名稱普聞眾所知識。
相為引重創(chuàng)為請主。
岳撝謙藏器退辭師授。
徒累清言終慚疏略。
慧明等越席揚言曰。
法師何辭耶。
吾等情均水乳義結(jié)相成。
掩德移機(jī)恐爽靈鑒。
又人世飄寄時不再來幸不相累。
岳顧諸意。
正乃首登焉。
遂以三藏本疏判通俱舍。
先學(xué)后進(jìn)潛心異論。
皆曰。
斯文詞旨宏密學(xué)爽師資。
縱達(dá)一朝誠自誣耳。
當(dāng)伺其談敘得喪斯及矣。
岳自顧請主虛宗初無怯憚。
舉綱頓網(wǎng)大義斯通。
雖諍論鋒臨而響應(yīng)隨遣。
眾咸不識其戶牖。
故無理頓聯(lián)辭。
由是名振學(xué)宗法筵繼席。
歲舉賢良推師有寄。
武德初年。
從業(yè)藍(lán)谷化感寺側(cè)。
巖垂乳水。
岳往承之可得二升懸渧便絕。
乃曰。
吾無感也。
故水輟流。
遂以殘水寫渧下瀅中。
一心念誦。
日取一升經(jīng)六十日。
患損方復(fù)。
又至二年。
以三藏本疏文句繁多學(xué)人研究難用詳覽。
遂以真諦為本。
馀則錯綜成篇。
十有馀年方勒成部。
合二十二卷。
減于本疏三分之二。
并使周統(tǒng)文旨字去意留。
兼著十八部論疏。
通行于世。
以為口實。
又初平鄭國。
有宗法師者。
神辯英出時所異之。
皇上延入內(nèi)宮立三宗義。
岳問以八正通局圣賢。
后責(zé)才施無言以對。
坐見其屈。
乃告曰。
京室學(xué)士談衒寔希。
三宗之大于何自指。
及高祖之世。
欲使李道東移被于鳥服。
度人授法盛演老宗。
會貞觀中廣延兩教。
時黃巾劉進(jìn)喜創(chuàng)開老子。
通諸論道。
岳乃問以道生一二。
徵據(jù)前后。
遂杜默焉。
岳曰。
先生高視前彥。
豈謂目擊取通乎。
坐眾大笑而退。
故岳之深解法相。
傳譽(yù)京國矣。
至六年秋八月。
岳兄曠公從化。
悲痛纏懷。
徒屬慰曰。
人皆有死。
惟自裁抑。
岳捫淚曰。
同居火宅共溺愛流。
生死未斷何得不悲。
聞?wù)咦h之。
以為善居道俗之間也。
貞觀初年。
有梵僧波頗。
在京傳譯。
岳為眾舉。
預(yù)其同例。
頗聞善于俱舍。
未始重之。
謂人曰。
此論本國學(xué)者之英華浮情。
不敢措意。
今言善者不有謬耶。
因問以大義并諸異論。
岳隨其慧解應(yīng)答如流。
頗曰。
智慧人智慧人。
不言此慧吾與爾矣。
自爾情敦道術(shù)。
厚密加恒。
八年秋。
皇太子召諸碩德集弘文館講義。
岳廣開衢術(shù)。
延對諸賓。
酬接覆卻神旨標(biāo)被。
太子顧曰。
何法師。
若此之辯也。
左庶子杜正倫曰。
大總持寺道岳法師也。
法門軌躅學(xué)觀所宗。
太子曰。
皇帝為寡人造寺廣召名德。
而此上人猶未受請何耶。
倫曰。
虞舜存許由之節(jié)。
夏禹順伯成之志。
彼乃俗流。
猶從矯逸。
況方外之士。
棄名之人。
臣輒從其所好耳。
乃下令曰。
今可屈知寺任。
允副虛襟。
岳動容辭曰。
皇帝深惟固本。
歸誠種覺。
所以考茲福地建此仁祠。
廣召無諍之僧。
用樹無疆之業(yè)。
貧道識量未弘德行無紀(jì)。
今蒙知寺任誠所不安。
愿垂含恕。
敢違恩旨。
屢辭不免。
遂住普光。
以貞觀十年春二月?lián)k疾彌留。
諸治無效。
春坊中使相望于路。
遂卒于住寺。
春秋六十九。
皇太子令曰。
普光寺上座。
喪事所資取給家令。
庶使豐厚無致匱約。
仍贈帛及時服衣等。
俄而有敕。
復(fù)公給葬儀。
送于郊南杜城之西隅。
岳弟明略。
身長七尺三寸。
十九出家。
志懷遠(yuǎn)悟容儀清肅。
特善涅槃。
學(xué)人從集有聲京洛。
住東洛天宮寺。
貞觀九入年朝奉慰。
時四海令達(dá)總集帝京。
惟岳及略。
連支比曜。
時共美之。
及事緣將了。
言歸東夏。
岳惘然曰。
吾同氣四人。
并先即世。
唯余與爾相顧猶影。
自曠師沒后。
心常怏怏。
恐藤鼠交侵欻然長逝。
異生難會可不思耶。
吾行年耄矣。
其能久乎。
集會又難。
爾其且止。
因斯便住。
恰至明春岳便辭世。
略之銜疚。
痛鐘纏結(jié)帶疾還寺。
以十二年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七矣。
僧慧棱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76—640 【介紹】: 隋唐時僧。西隆人,俗姓申屠。八歲于襄陽檀溪寺出家,十六歲至荊州茅山,從師三年。隋末歸襄陽,尋又入蜀。吐言質(zhì)樸,談理入微,時號為得意棱。曾坐事下成都獄,得釋東歸安州。后住襄州紫金寺。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西隆之申屠氏子也。父既喪而生??埬妇嫌龤q。即知有佛法。而愿聽焉。母憐之。??游襄陽。時潤法師方開三論。一造座隅。深有領(lǐng)寤。八歲喪母。遂依檀溪寺誕律師出家。年十六能以經(jīng)之大意奇理。往問于荊州茅山明法師。房中曲教不有有者迄三年。而深會其旨。復(fù)從安州皓師。入蜀而覆述之際。尤得皓意。人因謂之得意棱。及皓以誣罔下成都縣獄。棱亦在囚。眾請講三論講才五偏。而詔釋無所問。會安州饑。耀貴如珠。棱日丐以濟(jì)。皓而弘演不稍倦。皓疾棱代之無難色。時席端俊秀三十馀人。皆以其所說涅槃悉違皓義。及皓疾愈。白請定之。于是皓召棱前敘輒云。是是由爾靡伏。皓將終握棱手曰。勿貪利養(yǎng)。勿憚劬勞。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刀劍。乃可以傳燈續(xù)佛慧命也。先是棱夢失目。又人持放光寶鏡來。印其身至是果驗。未幾歸襄州紫金寺五年。弘論。貞觀八年。弘涅槃大品惟度等經(jīng)于須彌寺。十二年三月。夢所住寺。群鳥飛散。因散眾。十四年正月。感通寺昶法師夢閻王謂曰。吾茲請棱公講三論。拔公講法華矣。棱聞之喜曰。吾發(fā)愿常處地獄教化。茍果斯愿奚憾。九月州。牧蔣王見其弱。送韶州鐘乳粉令服。其夜夢衣冠者戒曰。勿服。閻王莊嚴(yán)道場。竟大有乳藥。十月十五日。忽告弟子以吾五藏已崩。而無痛苦。四更起坐告寺主。寶度曰。吾觀小年時事。皎如目前。俄聞外有大聲曰。法師早起燒香使人到矣。度問使人為誰。答曰閻王使也。小食時。棱斂容卒。十四年十月十六日也。壽六十五。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四 義解篇十
釋慧棱。
姓申屠氏。
西隆人。
胎中父亡。
惟母鞠育。
三藏懁慧。
思愿聞法。
母氏憐其孤苦。
相從來聽襄陽閏法師三論。
文義之間深有領(lǐng)覽。
年至八歲其母又終。
無師自發(fā)。
獨詣邑西檀溪寺誕律師而出家。
十六乃往荊州茅山明法師下。
依位伏聽。
問經(jīng)大意深有奇理。
召入房中。
三年曲教惟陳不有有也棱于此義深會其旨。
隋末還襄。
又逐安州皓師入蜀凡有法輪皆令覆述。
吐言質(zhì)樸談理入微。
時人同號得意棱也。
及皓下獄。
棱亦同繩。
身被桎梏于成都縣。
一獄囚徒請講三論。
周于五遍。
敕遂釋放。
便逐皓還。
既達(dá)安州糧粒勇貴。
旦往隨州巡里告索。
暮達(dá)皓所如常采聽。
往還三百深有足功。
然其報力雄猛。
生無一患。
門學(xué)所推。
及皓力微四大退貶。
令代講涅槃。
咸怪其言謂違皓義。
時席端俊異者三十馀人。
將往副水百有馀日。
惟講三論。
后皓患愈還返安州。
常于皓房敘經(jīng)大意。
外有側(cè)聽皆為漫語白皓曰。
棱于初章全若不解。
日上講。
請為定之。
及時告曰。
欲定初章者出來。
時問侶蓋眾者二十五人。
一一誦呈。
皆云不是。
棱最后述句。
句雖異皆云得意。
由是靡伏莫敢輕者。
皓之將終告曰。
棱公來。
吾今付囑最后續(xù)種。
自吾講來惟汝一人得經(jīng)旨趣。
乃握棱手曰。
夫講說者應(yīng)如履劍。
不貪利養(yǎng)不憚劬勞。
欲得燈傳多于山寺。
讀經(jīng)法事并為物軌。
如為一人眾多亦然。
如此可名報佛恩也。
又曰。
共公同涉苦辛。
年載不少。
惟以無相為本。
然后言矣。
語已而終。
初未囑前。
棱夢神人失兩眼。
又見一人著青衣執(zhí)寶鏡放光來印。
棱心既受訣已。
百日懷戀。
后還襄州紫金寺。
講論五年。
眾有三百。
貞觀八年又還須彌。
講涅槃大品惟度等經(jīng)。
至十二年三月。
夢鷹入寺群鳥飛去。
因即散眾。
及司功搜訪。
一無所獲蔣王臨襄。
佛法昌顯。
請于梵云相續(xù)齋講。
道俗翕習(xí)又復(fù)騰涌。
至十四年正月半。
有感通寺昶法師。
曰夢見閻王請棱公講三論。
拔公講法華如何。
棱曰。
善哉。
慧棱發(fā)愿。
常處地獄教化眾生講大乘經(jīng)。
既有此徵。
斯愿畢矣。
至九月末。
蔣王見棱氣弱。
送韶州乳二兩。
逼令服之。
其夕夢見一衣冠者曰。
勿服此乳。
閻羅王莊嚴(yán)道場已竟大有乳藥。
至十月半黃昏時。
遂覺不悆。
告弟子曰。
吾五藏已崩無有痛所。
四更起坐告寺主寶度曰。
憶年八歲往龍泉寺借觀音。
未至耆阇已講三遍皎如目前。
言未訖。
外有大聲告曰。
法師早起燒香。
使人即到。
度曰何人。
答曰。
閻羅王使迎。
棱即起燒香洗浴懺悔禮佛訖。
還房中與度別。
食粥未了。
便取一生私記焚之曰。
此私記于他讀之。
不得其致矣。
至小食時異香忽來。
棱斂容便卒。
即十四年十月十六日也。
春秋六十有五。
合境僧眾七日七夜法集功德。
蔣王贈絹五十疋。
送于鳳林山。
玄素同集五千馀人。
開講設(shè)齋。
終日方退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51—734 【介紹】: 唐僧。杭州錢塘人,俗姓褚。褚無量弟。出家為僧,師承慧昶。后住杭州華嚴(yán)寺。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51—734 俗姓褚,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右散騎常侍褚無量之弟。出家為僧,師承慧昶。后住杭州華嚴(yán)寺?!?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二六有傳?!遁浀丶o(jì)勝》卷二收詩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 利物科
姓褚氏。其先河南人。后徙錢唐因家焉幼依慧昶師出家。昶年高行尊。誠學(xué)者之模范也。居臨平邑里之華嚴(yán)寺。隋季天下喪亂。寺因頹弛。唐初詔許脩飾。覽乃華侈其制度?;直倨浠贰X?fù)山臨水。形勝殆可尚。且以寺前之湖。為放生池。而太守袁從禮。司馬楊敏言。為禁漁捕。以贊成之。鑄金銅像三百五十座。寫經(jīng)二千馀軸。畫殿前四天王像。則其相力亦勤矣。父宗贈和州刺史。右散騎常侍舒國公。兄無量。以材學(xué)稱。太夫人期頤自養(yǎng)。覽又以天竺其受戒地。及為僧錄時。所營別墅。并華嚴(yán)三所。皆致繕治。優(yōu)游來往?;瘜?dǎo)以老。開元二十二年。示疾終于寺。壽八十四。弟子明了大覺等。葬之細(xì)礪洞。工部侍郎徐安貞撰碑文。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六 興福篇第九之一
釋玄覽。
姓褚氏。
其先河南人也。
食菜于錢塘。
因是家焉。
覽誕膺明德。
生而懸解。
深達(dá)實相。
以崇善本。
自初念至于舍家?guī)煶谢坳啤?div id="if6p5cd"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501_3_9_comment'>
昶師德無不滿眾用皆足。
年高行尊久為師范。
及見覽無一息之間違仁。
告門人曰。
無上之道清凈為本。
有能一念用其心。
吾未見學(xué)不足者。
江表無真僧久矣。
或以此子為法鼓耶。
俾遐邇聞之。
其預(yù)為達(dá)匠之所甄異也如此。
其本邑有故華嚴(yán)寺。
覽以包桑之地近于玄禮師之先塋。
屬隋室不競法宇弛頹。
名將壑遷跡亦時廢。
屬于唐初募信人重建。
文明歲有敕許還舊額。
廣輪制度兼移基址背山臨水往返形勝覽初以具戒依天竺。
次以僧錄住一閑居。
后以耆德統(tǒng)華嚴(yán)三寺。
次第同致于道。
道無不在。
因教有遷也。
覽嘗以憫物慈濟(jì)為己任。
遂議寺前平湖之通川為放生池。
時太守袁從禮因茲勸勉。
深入慈門以禁六里。
司馬楊敏言感夢。
又廣至十里。
是以揵鬐掉尾。
噞喁浮沈不虞其害。
得遂生性焉。
覽又以經(jīng)像為最則殿前畫四像。
慈氏為首。
鑄金銅像三百五十座。
彌陀為首。
寫經(jīng)二千馀軸。
金字涅槃經(jīng)為首。
如是功德以順現(xiàn)報。
故王考宗追贈。
和州刺史右散騎常侍封舒國公無量則覽之元昆也。
量修學(xué)之日臨平湖龍見。
無不往觀。
舒公晏然不離書案。
氣度如此。
明皇初年舒公侍講。
帝嘉尚之。
歸覲太夫人。
年已期賾。
昆季皆以華皓晨昏之地說法而已。
覽以開元二十二年示疾。
終于臨平所造寺。
春秋八十四。
僧明了大覺普賢神滿懷遜皆參預(yù)法流。
奉法器藏于細(xì)礪洞之下基。
工部侍郎徐安貞撰碑頌德焉。
又閩中愛同寺釋守如。
多事勸誘。
越上之民歸若廛聚焉。
崇樹精廬以為濟(jì)眾。
急在利他。
開元十年于寺營浴室。
患地勢陡高清泉在下桔槔無用汲引步遙終以為勞。
思慮不迨無由改作。
忽一宵下流頓涸距造浴室所二十馀步清泉迸出。
時謂神功冥作移此泉耳。
七閩之民罔不歸信。
終于溫室之偏房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永嘉人。初住長安云華寺,從澄觀法師研習(xí)《華嚴(yán)》之教,凡諸經(jīng)論,志極旁通。代宗大歷二年入五臺山求圣跡,遂暫住于華嚴(yán)寺。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永嘉人也。少稟志操。自出家受具。即習(xí)大乘無少怠。游方抵京師云華寺。依澄觀法師。研究華嚴(yán)。通暢法界之指。凡諸經(jīng)論。莫不弘闡。大歷二年。討勝五臺。駐錫華嚴(yán)寺。時五月。方坐夏堂中。啜茶次。見老僧貌陋甚。袒據(jù)北床。問曰。子從南方來。所持?jǐn)?shù)珠。借一觀。著遽授之。轉(zhuǎn)盻間失老僧所在。著心以為異。念曰。昔有睹石臼木杵于此。而終獲入圣寺者。我其庶幾哉。間登般若經(jīng)樓眺望。適吉祥鳥。翔舞虛空中。羽毛茜絢。鼓翼趨東北去。明日白光兩道穿戶入。朗照寺內(nèi)。久之而滅。同房法等。祝曰。若果菩薩垂意者。當(dāng)再發(fā)。果發(fā)如初。因獨往金剛窟致禮。倦而假寐。石上三聞叱牛飲水聲。寤睹一翁。形服殊古樸。著起執(zhí)其手。問何從來。曰山外求糧來。曰居何地。曰臺山。翁問著。師何為在此。曰久聞金剛窟。故隨喜來耳。曰師欲困睡耶。請就所止啜茶。遂相持東北行。距精舍。翁扣門。呼均提者三。一童子應(yīng)聲出。年可十四五。發(fā)齊眉。短褐才及脛。翁授之纼使先牽牛以入。因直升堂坐揖。著坐其傍。童子進(jìn)茶畢。又進(jìn)酥酪。味雋永。咽之神府澄爽。而棟宇床座器用。皆金玉遲象玳瑁物。其華靡瑰瑋。槩非人間世也。翁問著所營治。曰大小二乘染指而已。曰然則初出家心將何求。曰務(wù)求大乘。曰但從初心所求即得。且問齒臘。曰三十一矣。曰師純淑如此。自今至三十八。則福根德芽。茂殖于茲地矣。遽起謝著曰。吾老倦欲偃息。師可去。著請留一宿。曰師有二伴待歸。可留邪。且?guī)焾?zhí)情未盡。故欲留耳。著答以為執(zhí)情在學(xué)佛者所當(dāng)盡。而伴亦安敢顧戀乎。曰持三衣否。曰受戒來持之。曰又道執(zhí)情當(dāng)盡。竟起揮手別。著方趨出。翁曰。聽吾一偈。即唱曰。一念凈心是菩提。勝造恒沙七寶塔。寶塔究竟碎為塵。一念凈心成正覺。呼均提送著。且拊著背再。著偕童子。至金剛窟前。問童子曰。此寺何名。童子曰。師以為此窟何名。著曰名金剛。曰金剛下有二字。師能憶否。曰無乃為般若字乎。童子莞然曰。此正般若寺也。復(fù)唱曰。面上無嗔供養(yǎng)具??诶餆o嗔吐妙香。心里無嗔是真寶。無染無垢是真常。忽然俱滅?;赝蛴鑫烫帯t白云荏苒。而涌出地尋丈許。成五彩霓。有菩薩乘獅子其上。而諸菩薩圍繞四散。頃之白云起東方漸蔽沒。無復(fù)見時。則汾州菩提寺主修政等六僧。亦詣窟禮敬。而適與著會。著問其所得。云但聞山石振吼如霹靂聲而已。著因為陳述上事。六僧悵惋。尤知罪障所累云。著隱居山中終其身。元和中。門人文一追狀其事。行于世。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釋無著。
永嘉人也。
識度寬明秉操貞礭。
留神大道約志游方。
抵于京師云華寺。
就澄觀法師研習(xí)華嚴(yán)之教。
凡諸經(jīng)論志極旁通。
然于華藏海終誓遨游。
以大歷二年入五臺山。
肆欲觀圣人之境界。
五月到華嚴(yán)寺掛錫。
始于堂中啜茶見老僧寢陋據(jù)北床。
問曰。
子從南方來還赍數(shù)珠。
請看。
著乃躬度之。
回視之間失僧之所。
于時神情??恍疑喜交生。
曰昔僧明入此睹石臼木杵。
后得入圣寺獲見圣賢。
我愿止此其為快乎。
次由般若經(jīng)樓見吉祥鳥。
羽毛茜絢雙飛于頂上。
望東北鼓翼而去。
日有白光兩穗入戶悠飏。
少頃而滅。
同房僧法等見而驚怪。
言曰。
此何祥也。
愿期再現(xiàn)斷眾生疑。
尋睹光如前。
因往金剛窟望中致禮。
方坐假寐。
聞叱牛三聲云飲水。
一翁古貌壞形服粗短褐曳麻屨。
巾裹甚異。
著乃迎執(zhí)其手問從何來。
翁曰。
山外求糧。
用來居在何地。
云求糧用在臺山。
翻質(zhì)著云。
師何戾止。
答曰。
聞此有金剛窟。
故來隨喜。
翁曰。
師困耶。
答曰否。
曰既不困憊何輒睡乎。
著曰。
凡夫昏沈胡可怪哉。
曰師若昏沈可去啜煮荈乎。
翁指東北。
見精舍相距數(shù)步馀。
翁牽牛前行。
著躡躅而隨。
至寺門。
喚均提三聲。
童子應(yīng)唯開闔。
年可十四五。
垂發(fā)齊眉衣褐襦。
牽牛入寺。
見其地盡是琉璃。
堂舍廊廡皆耀金色。
其間華靡非人間之制度。
翁踞白牙床。
指錦墩揖著坐。
童子捧二甌茶。
對飲畢擎玳瑁器滿中酥酪。
各賦一匙。
著咽之如有所證。
神府豁悟宿事焉翁曰。
師出家來何營何慮乎。
答曰。
有修無證。
大小二乘染指而已。
曰未知初出家時求何心。
著云。
求大乘菩提心。
曰師以初心修即得。
又問。
齒臘幾何。
三十一矣。
翁云。
師之純淑年三十八則其福根荄植此地而榮茂歟。
且徐徐下山。
好尋道路勿傷厥足。
吾年老朽從山外來困極。
欲偃息也。
著請寓一宵可乎。
曰不可。
緣師有兩伴相隨。
今夜不見師歸。
憂愁曷已。
此乃師有執(zhí)情在。
著曰。
瞿曇弟子有何執(zhí)處。
雖然有伴不顧戀他。
又問。
持三衣否。
曰受戒已來持之。
曰此是封執(zhí)處。
著曰。
亦有圣教在。
若許住宿心念舍之。
脫有強(qiáng)緣佛故聽許。
曰若依小乘無難不得舍衣。
宜從急護(hù)。
翁拂襟投袂而作。
著亦趨行。
翁曰。
聽吾宣偈一念凈心是菩提。
勝造恒沙七寶塔。
寶塔究盡碎為塵。
一念凈心成正覺。
著俯聽凝神。
謝曰。
蒙宣密偈若飲醍醐。
容入智門敢忘指決。
丈人可謂知言銘刻心府。
翁喚均提可送師去。
臨行拊背曰。
好去。
著再折腰。
與童子駢肩齊步至金剛窟前問童子。
此何伽藍(lán)不懸題額。
童子指金剛窟。
反問著云。
伊何窟乎。
曰先代相傳名金剛窟。
童子曰。
金剛下有何字。
著惟忖少選曰。
金剛下有般若。
童子唍爾。
適入者般若寺也。
著攜童子手揖顧而別。
童子瞠目視著如欲吐辭。
著曰。
送我可以言代縞帶與玉玦乎。
童子遂宣偈?云。
面上無瞋供養(yǎng)具。
口里無瞋吐妙香。
心里無瞋是珍寶。
無染無垢是真常。
偈終恍惚之間童子及圣寺俱滅。
唯見山林土石。
悢悢盈懷歔欷不已。
嘆曰。
緒言馀論若笙鏞之末響。
猶在乎耳。
諦觀山翁立處。
有白云冉冉涌起。
去地尋常許。
變成五色云霓。
上有大圣乘師子。
而諸菩薩圍繞。
食頃東方白云一段漸遮菩薩面。
群像與云偕滅。
著倏見汾州菩提寺主僧修政等六人。
相將還至窟前作禮。
忽聞山石振吼聲如霹靂。
諸僧奔走。
良久寂無所睹。
著遂陳遭遇。
六人悔責(zé)不見圣容。
咫尺綿邈知罪障之屏翳歟。
著遂隱此山而終。
元和中門人文一追述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永嘉人。
識度寬明。
秉操貞確。
留神大道。
約志游方。
抵京師云華寺。
就澄觀法師。
研習(xí)華嚴(yán)之教。
大歷二年。
入五臺山。
欲觀圣人境界。
五月到華嚴(yán)寺掛錫。
于堂中啜茶。
見老僧??陋據(jù)北床。
問曰子從南方來。
還赍數(shù)珠請看。
著乃躬度之。
回視之間。
失僧之所。
于時神情??恍。
疑喜交生。
曰昔僧明入此。
睹石臼木杵。
后得入圣寺。
獲見圣賢。
我愿止此。
其為快乎。
次由般若經(jīng)樓。
見吉祥鳥。
羽毛茜絢。
雙飛于頂上。
望東北鼓翼而去。
日有白光兩穗入戶。
悠飏少頃。
同房僧法等。
見而驚怪。
言曰。
此何祥也。
愿再現(xiàn)。
斷眾生疑。
尋睹光如前。
因往金剛窟。
望中致禮。
方坐假??。
聞叱牛三聲云飲水。
一翁古貌瑰形。
服粗短褐。
曳麻履。
巾裹甚異。
著乃迎執(zhí)其手。
問從何來。
翁曰。
山外求糧。
問在何地。
云求糧用在臺山。
翻質(zhì)著云。
師何戾止。
答曰。
聞此有金剛窟。
故來隨喜。
翁曰。
師困耶。
答曰否。
曰既不困憊。
何輒睡乎。
著曰。
凡夫昏沉。
胡可怪哉。
曰師若昏沉。
可去啜煮[荈-夕+歹]。
翁指東北見精舍。
相距數(shù)步馀。
翁牽牛前行。
著躡躅而隨。
至寺門喚均提三聲。
童子應(yīng)唯開闔。
年可十四五。
垂發(fā)齊眉。
衣褐襦。
牽牛入寺。
見其地盡是琉璃。
堂舍廊廡。
皆耀金色。
其間華靡。
非人間之制度。
翁踞白。
牙床。
指錦墩。
揖著坐。
童子捧二甌茶。
對飲畢。
擎玳瑁器。
滿中酥酪。
各賦一匙。
著咽之。
如有所證。
豁然悟宿事焉。
翁曰。
師出家來。
何營何慮乎。
答曰。
有修無證。
大小二乘。
染指而已。
曰未知初出家時。
求何心。
著云。
求大乘菩提心。
曰師以初心修即得。
又問。
齒﨟幾何。
云三十一。
翁云。
師年三十八。
其福根荄植此地而榮茂。
且徐徐下山。
好尋道路。
勿傷厥足。
吾年老朽。
從山外來。
困極欲偃息也。
著曰。
請寓一宵可乎。
曰不可。
緣師有兩伴相隨。
今夜不見師歸。
憂愁曷已。
此乃師。
有執(zhí)情在。
著曰。
瞿曇弟子。
有何執(zhí)處。
雖然有伴。
不顧戀他。
又問。
持三衣否。
曰受戒已來持之。
曰此是封執(zhí)處。
著曰。
亦有圣教在。
若許住宿。
心念舍之。
脫有強(qiáng)緣。
佛故聽許。
曰若依小乘無難。
不得舍衣。
宜從急護(hù)。
翁拂襟投袂而作。
著亦趨行。
翁曰。
聽吾宣偈。
一念凈心是菩提。
勝造恒沙七寶塔。
寶塔究盡碎為塵。
一念凈心成正覺。
著俯聽凝神。
謂曰。
蒙宣密偈。
若飲醍醐。
容入智門。
敢忘指決。
翁喚均提。
可送師去。
臨行拊背曰。
好去。
著再折腰。
與童子駢肩齊步。
至金剛窟。
反問著云。
伊何窟乎。
曰先代相傳。
名金剛窟。
童子曰。
金剛下有何字。
著惟忖。
少選曰。
金剛下有般若。
童子唍爾。
適入者般若寺也。
著攜童子手。
揖顧而別童子瞠目視著。
如欲吐辭。
著曰。
送我可以言代縞帶與玉玦乎。
童子送宣偈授云。
面上無瞋。
供養(yǎng)具。
口里無瞋吐妙香。
心里無瞋。
是珍寶。
無染無垢是真常。
偈終。
恍惚之間。
童子及圣寺俱滅。
唯見山林土石。
悵悵盈懷。
歔欷不已。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道東,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日僧明知客歸國,有詩送行(參見《鄰交徵書》初篇卷二釋智愚《送日本南浦知客》詩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