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慧開

相關(guān)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生辛氏。
隴西人。
毗之后。
其父有子三。
伯原明仕魏。
官至尚書。
仲為沙門。
號法愛。
瑗其季也。
師事梁州沙門慧開。
不測人也。
而鐘愛瑗曰。
他日于佛法當有力。
使游學四方。
依道場慧觀乃入廬山脩禪。
宋文帝訪能述生公頓悟義者。
江州刺史庾登之。
以瑗聞。
詔問之。
瑗伸辯詳明。
何尚之嘆曰。
吾以謂生公歿后。
微言永絕。
今日復聞象外之談。
所謂天未喪斯文也。
南平王西陽王皆師事之。
歸廬山注勝鬘。
經(jīng)天保構(gòu)成。
詔瑗居之。
王景文至。
值方講。
景文嘆曰。
所舉皆所未聞。
所指皆出意表。
真法中龍也。
湘宮成。
又詔瑗居之。
帝臨幸聽法。
公卿畢集。
時以為榮。
至齊文慧。
又請住靈根寺。
太尉王儉有重名。
特設(shè)一榻。
次延之。
他人莫與也。
永明七年歿。
壽八十一。
高僧傳·卷第八 義解五
釋法瑗。
姓辛。
隴西人。
辛毗之后。
長兄源明仕偽魏為大尚書。
第二兄法愛亦為沙門。
解經(jīng)論兼數(shù)術(shù)為芮芮國師。
俸以三千戶。
瑗幼而闊達倜儻殊群。
路見貧寒輒脫衣為惠。
初出家事梁州沙門竺慧開。
懿德通神。
時人謂得初果。
謂瑗曰。
汝情悟若此必能綱總末化。
宜競力博聞無得獨善。
于是辭游學。
經(jīng)涉燕趙去來鄴洛。
值胡寇縱橫關(guān)隴鼎沸。
瑗冒險履危學業(yè)無怠。
元嘉十五年還梁州。
因進成都。
后東適建鄴依道場慧觀為師。
篤志大乘傍尋數(shù)論。
外典墳素頗亦披覽。
后入廬山守靜味禪。
澄思五門游心三觀。
頃之刺史庾登之請出山講說。
后文帝訪覓述生公頓悟義者。
乃敕下都。
使頓悟之旨重申宋代。
何尚之聞而嘆曰。
常謂生公歿后微言永絕。
今日復聞象外之談。
可謂天未喪斯文也。
帝敕為南平穆王鑠五戒師。
及孝武即位。
敕為西陽王子尚友。
辭疾不堪。
久之獲免。
因廬于方山。
注勝鬘及微密持經(jīng)。
論議之隙時談孝經(jīng)喪服。
后天保改構(gòu)請瑗居之。
因辭山出邑綱維寺網(wǎng)。
刺史王景文往侯。
正值講喪服。
問論數(shù)番稱善而退。
及明帝造湘宮新成。
大開講肆妙選英僧。
敕請瑗充當法主。
帝乃降蹕法筵。
公卿會座。
一時之盛觀者榮之。
后齊文惠又請居靈根。
因移彼寺。
太尉王儉門無雜交。
唯待瑗若師。
書語盡敬。
以齊永明七年卒。
春秋八十一矣。
時靈根寺又有法常智興。
并博通經(jīng)論數(shù)當講說。
常乃尤能劇談。
為時匠所憚。
而性甚剛梗。
不偶人俗。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黃龍人。
史失其氏。
少為沙門。
解經(jīng)論。
以嚴苦自將。
游京師。
有齊郡明僧紹隱。
居瑯邪之??山。
師事度。
舍所居為棲霞精舍。
以居之。
歲馀忽旌旗造門。
通謁曰。
靳尚儀止甚偉。
拜起稱弟子。
且以為王有此山已七百年。
神物所在。
理不可干。
唯師道德崇大。
愿施居之演法。
以福此邦。
蓋其地。
人之居者輒死。
至度而始無他云。
神請受五戒。
度曰。
檀越血食世祀。
最佛戒所先柰何。
神曰。
儻蒙攝受。
先當去之。
黎明送錢一萬。
香燭刀子。
有疏著弟子靳尚名奉供至。
十五日度為設(shè)會。
尚乃至同眾行道。
受戒而去。
于是廟祝夢。
神告曰。
吾以受戒于度法師。
祭祀止月蔬食。
度嘗臥疾。
見尚來摩頭足。
以琉璃甌勺水。
使度呷之。
覺大甘涼。
所苦遂寧。
時有沙門法紹。
議論相上下。
號北山二圣。
紹巴西人。
汝南周颙。
自成都迎至于山。
茨精舍與度。
并為竟陵王子良始安王遙光所師禮度。
永元二年沒。
壽六十四。
弟子僧朗。
解華嚴三論。
彭城慧開。
馀杭法開。
皆有講學。
與紹齊名。
神僧傳·卷第三
釋法度。黃龍人也。南齊初游于金陵。高士齊郡名僧紹。隱居瑯邪之攝山。挹度清真待以師友。及亡舍所居山為棲霞寺。先是有道士欲以寺地為觀。住者輒死。后為寺猶多恐動。自度居之群妖皆息。經(jīng)歲馀忽聞人馬鼓角之聲。俄見一人投刺于度曰靳尚。度命前之。尚形甚都雅羽衛(wèi)亦眾。致敬畢乃言。弟子王有此山七百馀年矣。神道有法物不得。于前后棲托或非真直。故死病繼之。亦其命也。法師道德所歸。謹舍以奉給。并愿受五戒永結(jié)來緣。度曰。人神道殊無容相屈。且檀越血食世祀。此最五戒所禁。尚曰。若備門徒輒先去殺。于是辭去。明日一人送錢一萬并香燭等。疏云。弟子靳尚奉供。至其月十五日度為設(shè)會。尚又來同眾禮拜行道受戒而去。既而攝山廟巫夢神告曰。吾已受戒于度法師矣。今后祠祭勿得殺戮。由是廟中薦獻菜飯而已。度嘗動散寢于地。見尚從外來以手摩頭足而去。頃之復來持一琉璃。甌中如水以奉度。味甘而冷。度所苦即間。其徵感如此。
高僧傳·卷第八 義解五
釋法度。
黃龍人。
少出家。
游學北土備綜眾經(jīng)。
而專以苦節(jié)成務。
宋末游于京師。
高士齊郡明僧紹抗跡人外。
隱居瑯琊之??山。
挹度清徽待以師友之敬。
及亡舍所居山為棲霞精舍。
請度居之。
先有道士欲以寺地為館。
住者輒死。
及后為寺。
猶多恐動。
自度居之群妖皆息。
住經(jīng)歲許。
忽聞人馬鼓角之聲。
俄見一人持名紙通度曰靳尚。
度前之。
尚形甚都雅羽衛(wèi)亦嚴。
致敬已乃言。
弟子。
王有此山七百馀年。
神道有法物不得干。
前諸棲托或非真正。
故死病繼之。
亦其命也。
法師道德所歸。
謹舍以奉給。
并愿受五戒。
永結(jié)來緣。
度曰。
人神道殊無容相屈。
且檀越血食世祀。
此最五戒所禁。
尚曰。
若備門徒輒先去殺。
于是辭去。
明旦度見一人送錢一萬香燭刀子。
疏云。
弟子靳尚奉供。
至月十五日度為設(shè)會。
尚又來同眾。
禮拜行道受戒而去。
??山廟巫夢神告曰。
吾已受戒于度法師。
祠祀勿得殺戮。
由是廟用薦止菜脯而已。
度嘗動散寢于地。
見尚從外而來以手摩頭足而去。
頃之復來持一琉璃甌。
甌中如水以奉度味甘而冷。
度所苦即間。
其徵感若此。
時有沙門法紹。
業(yè)行清苦譽齊于度。
而學解優(yōu)之。
故時人號曰北山二圣。
紹本巴西人。
汝南周颙去成都。
招共同下止于山茨精舍。
度與紹并為齊竟陵王子良始安王遙光。
恭以師禮。
資給四事。
度常愿生安養(yǎng)。
故偏講無量壽經(jīng)。
積有遍數(shù)。
齊永元二年卒于山中。
春秋六十有四矣。
度有弟子僧朗。
繼踵先師復綱山寺。
朗本遼東人。
為性廣學思力該普。
凡厥經(jīng)律皆能講說。
華嚴三論最所命家。
今上深見器重。
敕諸義士受業(yè)于山。
時有彭城寺慧開
幼而神氣高朗。
志學淵深。
故早彰令譽。
立年便講。
又馀杭縣法開者。
亦清爽俊發(fā)善為談論。
出京止禪岡寺。
與同寺僧紹有聞當時。
僧慧頵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64—637 【介紹】: 隋唐時僧。建業(yè)人,俗姓張。張正見子。幼習儒業(yè),長為道士,通符箓真文及算數(shù)禁劾等法。后轉(zhuǎn)依佛法,陳宣帝太建中于同泰寺剃度為僧。陳亡,居江都華林寺。隋文帝開皇末,被召入京,得遍覽諸經(jīng),歸宗大乘。唐高祖武德中,住崇義寺。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九 持志科
俗姓張。清河人也。晉渡江居建鄴。世業(yè)儒。蚤歲進藝庠塾。父正見。以文章檀名陳代。自有集。頵志必離謝塵累。二親以其不可奪。而姑聽其為道士。未即薙落。陳大業(yè)中。因得以北校法華經(jīng)。入選恩獲度。住同泰寺。二親聞而喜之。閭里眷屬皆賀。蓋其初不知也。陳亡。止江都華林寺。從解法師。究成實論。隋開皇末。煬帝居晉邸。就京師。構(gòu)日嚴寺。盛??海內(nèi)碩德弘演。頵與其間。且得縱觀異部。博采新聞。乃歸宗龍樹。研中百般若惟識等論。沙門智首道岳時相往來。而律師玄琬。尤加欽挹。貞觀十一年夏。風疾屢作。謂門人曰。吾形勢不久矣。宜加敦勉。無貽后悔。又曰。脫識神昏昧。非時索食。汝輩不可妄從。以成末后之罪。及瞑果索粥。或告以齋時既過。即嘿然而逝。其年七月二十六日也。春秋七十有四。始鑿穴于高陽原西。以葬。后徙南山豐德寺之東巖。且勒銘于石龕云。然其文無作者之名。則澄照所作可知矣。且其自敘以為。予學年奉侍。歲盈二紀。專事持犯。及游歷四方。以廣聞見。寔亦稟承于和尚爾。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四 義解篇十
釋慧頵。
俗姓張氏。
清河人也。
有晉永嘉。
避地居于建業(yè)焉。
天性通簡風神詳正。
洽聞博達砥礪后賢。
昔在志學早經(jīng)庠塾。
業(yè)貫儒宗藝能多具。
父正見有陳文國英彥所高。
自有別集。
嘉其欣奉釋門。
悟其神宇將欲繼世其業(yè)。
故有所志請。
并抑奪之和上識真日積情陳切至。
若不出家誓當去世。
乃恐其畢命。
且隸李宗。
既處靜觀權(quán)持巾褐。
遂授三五秘要符箓真文并算數(shù)式易禁劾等法。
慧開明指掌通曉。
又旁詢莊老三洞三清楊子太玄葛生內(nèi)訣。
莫不鏡識根源究尋支派。
末乃思其真際崇尚自然。
駐采練形。
終期羽化。
討尋至理。
若響難追。
即密誦法華意歸佛種。
未經(jīng)時序文言并竟。
會陳帝度僧。
便預比挍。
太建年中便蒙敕度。
令住同泰。
剃落之后親親乃知。
既是官許即便稱慶。
由附緇侶稟聽眾經(jīng)。
后至前達日增榮唱。
隋降陳國北度江都。
又止華林棲遑問法。
有解法師。
成論名匠。
因從累載聽談玄義。
稽洽先聞更弘神略。
以道行成著緇素攸歸。
開皇末年被召京寺。
于時晉王信盛延大德同至日嚴。
并海內(nèi)杞梓遞互相師。
每日講乘五輪方駕。
遂得通觀異部遍覽眾傳讎討舊聞考定新軌。
陶津玄奧慧悟彌新。
深鑒訶黎漏文小道。
乃歸宗龍樹弘揚大乘。
故得中百般若唯識等論。
皆飲沐神化披閱文言講導相仍用為己任。
時閑屏退成慮研思。
所誦法華通持猶昔并講文義以為來習。
貞愨守正不妄參迎。
沙門智首道岳等。
并學窮稽古架業(yè)重霄。
飲德欽風留連信宿。
詳議法律刪定憲章。
歡笑而旋尋復造展。
武德之始。
皇姊桂陽長公主。
造崇義寺。
久崇戒范。
義而居之。
世屬休明物情望重。
律師玄琓道張朝市。
行感紫宸氣結(jié)風云。
游從龍象每事邀延。
敘言友敬而謙虛成治。
時復棲焉。
琓深戢機神彌隆致接故。
有出罪受戒。
常居元席矣。
貞觀十一年夏末。
風疾屢增。
召門人曰。
形勢不久將畢大辭。
宜各敦自愛。
不宜后悔。
恨福業(yè)未就。
以為慮耳。
乃割其冬服并用成之。
又曰。
若識神自課可有常規(guī)。
恐脫昏昧。
非時索食一無與法后將大漸。
時過索粥。
答曰。
齋時過矣。
便默然不言。
其臨終奉正為如此也。
至其年七月二十六日卒于所住。
春秋七十有四。
葬于高陽原之西。
鑿穴處之。
后又遷南山豐德寺東巖。
斲石為龕就銘表德余學年奉侍歲盈二紀慈誥溫洽喜怒不形誨以行綱曲示纖密。
蒸嘗御涉炎涼不倦。
初受具后。
性愛定門啟陳所請。
乃曰。
戒凈定明。
道之次矣。
宜先學律。
持犯照融然后可也。
一聽律筵。
十有馀載。
因循章句遂欣祖習。
貞觀初年。
拔思關(guān)表廣流聞見。
乃跪陳行意。
便累余曰。
出家為道。
任從觀化。
必事世善。
不可離吾。
因而流涕。
余勇意聞道。
暫往便歸。
不謂風樹易喧逝川難靜。
往還十載遂隱終天。
悲哉。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三十二
如本,字南詢,嘉興白蓮寺僧。善書。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六
釋如本,字妙圓。
萬歷時與妙光慧禪師同游黃山,止于佛嶺,把茅葺亭,設(shè)姜施茗,弘其愿力,相與胼胝,百具更新,遂成勝地。
慧為歙巖王氏子,本則遺其氏里。
嘗自述《佛嶺紀事》一篇,略云:“萬歷甲辰,自浙之虎跑來游黃山,至歙西潛口之上五里曰‘佛嶺’。
前后十里間,悄無人煙,嶺頭有亭,額曰‘佛嶺云亭’。
時當炎夏,行人苦渴,因與道侶雪樵,行頭蛇(陀)行,煮水以贍行旅,就亭右誅茅,為蔽風雨計。
忽于荒草中見一斷碣,苔蘚?漫,大半剝蝕,然隱隱可辨,于唐有志滿,于宋有云林,具見林傳,而亭亦于淳祐甲辰為汪楨珉所建,工費壯固。
自宋至元,廢興不常。
明洪武甲子,亭將圯,眾為修治,有僧櫟庵居之。
正德丙寅,里人汪以輔氏,又為更新,蓋佛嶺之名,由來舊矣。
本既愛其疊峰排空,中通一線,松聲澗響,云影山光,鳥鳴喈喈,掩映其間,誠佳境也。
爰與道友定居焉,此可見本之志愿矣。
又亭之北麓有水,一泓乳汁,涔涔出石骨中,白擬流酥,清同法鑒者,雪照泉也。
泉以石為腹,泉心清徹,可鑒毛發(fā),偶立久之,涼氣沁人,不待洗滌,塵垢自消。
慧初辟地時,疏鑿成池,用以濟行旅饑渴。
因給庵僧食飲,至今賴之。
”本嘗參憨山清,清有《示妙圓禪者》,偈曰:“湛湛青蓮花,居泥而不染。
明明出世心,雪在玻瓈盞。
”足狀其禪心澈悟,功候圓成。
故寂時,辭眾偈云:“打破虛空,如風掃葉。
天外山青,嶺頭日白。
”正巖豁堂《雪霽寄妙圓老宿》有“寄言久臥寒巖柏,共拂高枝仰太陽”之句。
巖康熙中始寂,本蓋有高年者。
又謝彥章《贈妙光上人》詩,敘曰:“十年前為作《募修石路疏》,今路已成,經(jīng)樓佛閣,亦復煥然。
觀其愿力,可謂無負厥功。
”其詩云:“四十年如一日過,入泥入水意如何。
從他覺路光明殿,不比山僧愿力多。
”可見本與慧開拓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