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馬大師

相關人物:共 17 位。
共 1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20—814 【介紹】: 唐僧。福州長樂人。俗姓王。師事馬祖道一。后居洪州百丈山,世稱百丈禪師。以禪宗與律宗習相異,創(chuàng)設禪院,制定《禪門規(guī)式》,后稱《百丈清規(guī)》,以勵禪僧戒行。卒謚大智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閩人也。
丱歲離塵。
三學該練。
屬馬祖闡化南康。
乃傾心依附。
與西堂智藏。
同號入室。
一夕侍祖玩月次。
祖云。
正恁么時如何。
藏云正好供養(yǎng)。
海云正好脩行。
祖云經(jīng)入藏禪歸海。
祖一日上堂。
大眾云集。
海乃捲卻禮拜席。
祖便下座。
海間它往。
乍歸詣祖。
祖于禪床角。
取拂子示之。
海云只這個。
更別有在。
祖放拂子舊處云。
你已后將什么為人。
海卻取拂子。
祖云只這個更別有。
海以拂子掛舊處侍立。
祖振威一喝。
及出世洪之新吳百丈山。
參玄之賓麇至。
而溈山祐黃檗運。
尤杰出。
海謂之曰。
佛法不是小事。
老僧被馬大師一喝。
直得三日耳聾。
黃檗不覺吐舌。
曰某甲雖不識馬祖。
要且今日得親見馬祖。
海云汝已后莫嗣馬祖去。
檗云。
不嗣馬祖。
海云作么不嗣馬祖。
檗云喪我兒孫。
海云如是如是。
每曰。
吾行大乘法。
豈宜以諸部阿笈摩教。
為軌范耶。
或曰。
瑜伽論瓔珞經(jīng)。
是大乘律。
盍亦從旃。
海曰。
吾于大小乘中。
而博約折中之。
務歸于善焉爾。
其制謂。
于一寺之中。
為法堂僧堂方丈而已。
法堂所以說法也。
僧堂中。
設長連床。
施椸架。
凡同住者。
不論高下。
咸在掛搭道具于椸架上。
坐長連床。
晝夜不息。
倦則斜枕床唇偃仰。
謂之帶刀臥。
使不安于寢寐也。
長老特居方丈。
以示道德之尊。
有力役則行普請法。
以均其勞苦。
天下禪宗便之。
皆循守不敢廢至今。
元和九年甲午正月十七日示寂。
壽九十五。
長慶元年。
謚大智禪師。
塔曰大寶勝輪。
宋高僧傳·卷第十 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懷海。閩人也。少離朽宅長游頓門。稟自天然不由激勸。聞大寂始化南康。操心依附。虛往實歸果成宗匠。后檀信請居新吳界。有山峻極可千尺許。號百丈歟。海既居之禪客無遠不至。堂室隘矣。且曰。吾行大乘法。豈宜以諸部阿笈摩教為隨行邪?;蛟弧hべふ摥嬬蠼?jīng)是大乘戒律。胡不依隨乎。海曰。吾于大小乘中。博約折中設規(guī)務歸于善焉。乃創(chuàng)意不循律制。別立禪居。初自達磨傳法至六祖已來。得道眼者號長老。同西域道高臘長者呼須菩提也。然多居律寺中。唯別院異耳。又令不論高下盡入僧堂。堂中設長連床。施椸架掛搭道具。臥必斜枕床唇。謂之帶刀睡。為其坐禪既久。略偃亞而已。朝參夕聚飲食隨宜。示節(jié)儉也。行普請法示上下均力也。長老居方丈。同維摩之一室也。不立佛殿唯樹法堂。表法超言象也。其諸制度與毗尼師一倍相翻。天下禪宗如風偃草。禪門獨行由海之始也。以元和九年甲午歲正月十七日歸寂。享年九十五矣。穆宗長慶元年。敕謚大智禪師。塔曰大寶勝輪焉。 系曰。自漢傳法居處不分禪律。是以通禪達法者皆居一寺中。院有別耳。至乎百丈立制出意用方便。亦頭陀之流也。矯枉從端乃簡易之業(yè)也。所言自我作古。古故也。故事也。如立事克成則云自此始也。不成則云無自立辟。今海公作古。天下隨之者益多而損少之故也謚海公為大智不其然乎。語曰。利不百不變格。將知變斯格厥利多矣。彌沙塞律有諸。雖非佛制諸方為清凈者不得不行也。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生吳興之李氏。
幼有瑞相。
坐輒結跏。
見者以為異。
俄出家于錢唐之徑山。
受具于新定。
遂遍參諸方。
入南康大寂法會。
而受記莂焉。
行止不常。
多隱山谷。
所至則衲子萃止。
且嘗為大寂。
致書于忠國師。
國師問馬大師以何言教示徒。
答云。
大師教人以即心即佛。
國師云。
是甚么語話。
良久又問。
此外更有么。
答云。
又道非心非佛。
有時又道不是心。
不是心。
不是物。
國師云。
猶較些子。
在云。
未審和尚此間如何。
國師云。
三點如流水。
曲似刈禾鐮。
示眾云。
即心即佛。
是無病求病句。
非心非佛。
是無病求藥句。
僧問。
如何是藥病對治句。
在云。
伏牛山下古今傳。
然尤好求前賢遺跡。
以快逸觀。
若龍門山后魏三藏翻經(jīng)處。
王屋山稠禪師解虎斗處。
嵩山梵法師虎跑泉處。
皆遍游歷。
而無所戀著。
元和中。
居洛之伏牛山。
與天然禪師為莫逆交。
著三傷頌。
辭理俱美。
后遣弟子往選江南山水之絕勝者。
而圖老焉。
將歸江州之都昌院。
行至葉。
為道俗所留。
長慶初。
示寂于隋之開元寺。
壽八十一云。
一缽和尚者。
史不詳其姓名鄉(xiāng)里。
嘗作一缽歌。
以唱道勸世。
故俗因以稱之。
偽蜀乾德初。
有陳軍使妻高氏。
唐中令駢諸孫女也。
持不殺戒。
馀二十年。
后因其子娶婦會親。
不得已而殺焉。
未旬浹。
高氏暴終。
信宿而穌曰。
初被黑衣使者。
攝至岐府城隍廟。
廟神則峨冠大袖。
對金甲武士。
坐堂上。
使者引高進。
武士言語紛紜。
讓高破戒。
且扼腕罵曰。
吾護戒神將也。
以汝能持戒。
吾二十年。
不遑寢食。
以守衛(wèi)汝。
豈期頓虧本志耶業(yè)報自然。
今日之事。
吾不能為汝地矣。
城隍忽問高。
汝別修何善。
庶幾其可以自贖。
高疇昔常誦上生經(jīng)。
至是懵莫記憶。
方恐懼間。
遽曰。
誦得三傷頌一缽歌遂誦如文。
二神人擎拳立聽。
顏色漸怡。
及卒章。
皆出涕淚云。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自在。俗姓李。吳興人也。生有奇瑞。稍長坐則加趺。親黨異之辭所愛投徑山出家。于新定登戒。及諸方參學。從南康道一禪師法席。懸解真宗。逸蹤流輩道譽孔昭。行止優(yōu)游多隱山谷。四方禪侶叢萃其門。元和中居洛下香山。與天然禪師為莫逆之交。所游必好古。思得前賢遺跡以快逸觀。龍門山得后魏三藏翻經(jīng)處。王屋山得稠禪師解虎斗處。此山飲甘泉。改為甘泉寺。嵩山得梵法師馬跑泉。居無戀著。所著三傷歌辭理俱美。警發(fā)迷蒙有益于代前。蜀王氏偽乾德初。有小軍使陳公。娶高中令駢諸孫女若人持不殺二十馀年。后在蜀為男婚娶。禮須屠宰。高初不欲。親戚言。自己持戒行禮酒筵。將何以娛賓也。依違之際遂多庖割。俄未浹旬得疾頗異??诘叛浴R讯?。還蘇述冥間之事。初被黑衣使者追攝入岐府城隍廟。廟神峨冠大袖與一金甲武士唔坐。使者領高見神。武士言語紛紜讓高破戒。仍扼腕罵曰。吾護戒神將也。為汝二十年。食寢不遑。豈期忽起殺心頓虧戒檢。命雖未盡罪亦頗深。須送冥司懲其故犯。城隍神問高曰。汝更修何善追贖過尤乎。高常誦持上生經(jīng)。其數(shù)已多。于時懵然都無記憶恐懼之間白曰。誦得三傷頌一缽和尚歌。遂合掌向神厲聲而念。神與武士聳耳擎拳立聽。顏色漸怡。及卒章神皆涕淚。乃謂高曰。且歸人間宜切營善。拜辭未畢颯然起坐備陳厥事。自此三傷一缽之歌頌。人皆傳寫諷誦焉。一缽和尚者。歌詞葉理激勸憂思之深。然文體涉里巷。豈加三傷之典雅乎。在遣弟子去江南選山水之最者。吾愿往中終老。到江州都昌縣有好林泉回報。在行至葉縣。道俗所留往隋州開元寺示滅。年八十一。則長慶元年也。 系曰?;T律藏。出家者犯戒則招二罪。一違制。二業(yè)道也。高氏在家素不受戒。無違制愆。俗容有業(yè)道罪。寧得有護戒神邪。況高氏既持不殺。則冥然感止持無作之善生焉。因鮮克有終致遭幽責。告諸五眾當畏護戒之神夫如是。明則有戒法。幽則有鬼神歟。 次成都府元和圣壽寺釋南印。姓張氏。明寤之性受益無厭。得曹溪深旨無以為證。見凈眾寺會師。所謂落機之錦濯以增研。銜燭之龍行而破暗。印自江陵入蜀。于蜀江之南壖薙草結茆。眾皆歸仰漸成佛宇。貞元初年也。高司空崇文平劉辟之后。改此寺為元和圣壽。初名寶應也。印化緣將畢。于長慶初示疾入滅。營塔葬于寺中。會昌中毀塔。大中復于江北寶應舊基上創(chuàng)此寺。還名圣壽。印弟子傳嗣有義俛復興禪法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7—818 【介紹】: 唐僧。常州人,俗姓宣。初入京選官,路經(jīng)洪州開元寺,謁馬祖道一,聞禪旨而感悟,遂出家。德宗貞元初,入天臺山,住白沙道場。貞元末,移住越州五泄山,世稱五泄和尚。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47—818 俗姓宣,常州(今屬江蘇)人。初入京選官,路經(jīng)洪州開元寺,謁馬祖道一,聞禪旨而出家。德宗貞元初,入天臺山,住白沙道場。約于貞元末年住越州五泄山,世稱五泄和尚?!?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傳》卷一〇、《景德傳燈錄》卷七有傳?!?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五錄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毗陵宣氏子。
成立之歲。
本期射策登第。
以榮親里。
聞預章馬大師聚徒說法。
因往觀焉。
目擊道存。
遂求薙染。
受具后。
乃謁石頭遷和尚而悟旨焉。
貞元初。
入天臺山中。
居隋智者之白沙道場。
閱二載。
虎依以產(chǎn)子于近林。
意頗馴擾。
初智者之來建道場。
凡一十二所。
記之曰。
此地妙嚴。
非雜器所居。
若能居此。
與吾無異。
故默盤桓不忍去。
后又徙東道場。
地愈益深僻。
俄夜雷震。
大樹摧壓崖谷。
人以為必累及默所止庵。
旦視之。
無損也。
嘗游東白山。
中毒。
鄰翁為召醫(yī)。
謝遣之。
獨閉門燕坐。
出污而愈。
既化浦陽。
乃赴陽靈戍將李望五泄之請。
元和初旱甚。
默偶循澗而步。
見青蛇大矯潤旁。
瞪視過客。
略不動。
默咄之曰。
百姓且渴死。
汝寧無慈悲心耶。
夜果大雨洽境內。
會平昌孟簡。
以中承廉問淅東。
下教悉廢管內寺院之學徒散逸者。
暨陽令曹胄狀舉默德行。
足以庇民社。
許重造院以示尊顯。
僧問何物大于天地。
答曰。
無人識得伊。
僧曰。
還可彫琢也無。
答曰。
汝試下手看。
僧問此個門中。
始終事如何。
答曰。
汝道只今底。
成來得多少時也。
僧曰。
學人不會。
答曰。
我此間無汝問底。
僧曰。
豈無和尚接人處。
答曰。
待汝求接。
我即接。
僧曰。
便請和尚接。
答曰。
汝欠少個甚么。
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
澡盥焚香囑累。
端坐而逝。
壽七十二。
臘四十一。
高僧智閑。
錄其平生事跡行世。
宋高僧傳·卷第十 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靈默。
俗姓宣。
毗陵人也。
本成立之歲悅學忘疲。
約以射策。
登第以榮親里。
承豫章馬大師聚眾敷演造禪關。
馬師振容而示相。
默密契玄機。
便求披剃。
若熟癰之待刺耳。
受具之后苦練行門確乎不拔。
貞元初入天臺山中。
有隋智者蘭若一十二所。
懸記之曰。
此地嚴妙非雜器所棲。
若能居此與吾無異。
默因住白砂道場經(jīng)于二載。
猛虎來馴近林產(chǎn)子意有所依。
又住東道場。
地僻人稀。
山神一夜震雷暴雨懸崖委墜。
投明大樹倒欹庵側樹枝交絡。
茅苫略無少損。
遐邇聞旃皆來觀嘆。
后游東白山。
俄然中毒。
而不求醫(yī)。
閉關宴坐。
未幾毒化流汗而滴乃復常矣。
行次浦陽盛化。
有陽靈戍將李望。
請默居五泄焉。
元和初亢陽田畯惶惶。
默沿澗見青蛇夭矯瞪目如視行人不動。
咄之曰。
百姓溪竭苗死。
汝胡不施雨救民邪。
至夜果大雨合境云足。
民荷其賜屬平昌孟簡中丞廉問浙東廢管內蘭若。
學徒散逸。
時暨陽令李胄狀舉靈山許重造院。
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
澡沐焚香端坐繩床。
囑累時眾溘然而絕。
壽齡七十二。
法臘四十一。
高僧志閑道行峭拔文辭婉麗。
亦江左之英達。
為默行錄焉。
神僧傳·卷第八
釋靈默。
俗姓宣氏。
毗陵人也。
初參豫章馬大師。
因住白砂道場。
經(jīng)于二載。
猛虎來馴。
近林產(chǎn)子意有所依。
又住東道場。
地僻人稀。
山神一夜震雷暴雨懸崖委墜。
投明大樹倒欹庵側樹枝交絡。
茅苫略無少損。
遐邇聞旃皆來觀嘆。
后游東白山。
俄然中毒。
而不求醫(yī)閉關宴坐。
未幾毒化流汗而滴乃復常矣。
元和初久旱民皆狼顧。
默沿澗見青蛇夭矯瞪目如視行人不動。
咄之曰。
百姓溪渴苗死。
汝胡不施雨救民耶。
至夜果大雨。
合境云足。
民荷其賜。
厥后澡沐焚香。
端坐繩床而卒。
壽七十二。
法臘四十一。
僧太毓 朝代:中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7—826 【介紹】: 唐僧。金陵人,俗姓范。年幼即有出家志,往雍京安國寺受具足戒。憲宗元和十三年止于毗陵義興芙蓉山,所居感化,自此江南多悟禪理者。敬宗寶歷元年至宛陵禪定寺,二年告歸齊云山,尋示寂。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生金陵范氏。
年才一紀。
即事牛頭山慧忠禪師出家。
往雍京安國寺受具。
戒。
未幾謁太寂禪師于洪府。
而獲法印焉。
元和十三年。
止毗陵之義興芙蓉山。
感動悅隨。
戶屨盈萬。
居士龐蘊。
三到其地。
一日行食與居士。
居士接食次。
毓云生心受施。
凈名早呵。
去此一機。
居士還甘否。
居士云。
當時善現(xiàn)。
豈不作家。
毓云。
非關它事。
居士云食到口邊。
被它敚卻。
毓便下食。
居士云。
不消一句。
居士又問。
馬大師著實為人處。
還分付吾師否。
毓云某甲尚未見它。
作么知它著實處。
士云只者見知。
也無討處。
毓云居士也不得一向言說。
士云。
一向言說。
師又失宗。
若作兩向三向。
師還開得口否。
毓云。
直是開口不得。
可謂實也。
居士撫掌而出。
相國崔公群出鎮(zhèn)宣城。
以禪定請居之。
寶歷元年至禪定。
明年歸齊云山。
九月示滅于山院。
享年八十。
僧臘五十八。
十月塔葬院庭。
大和二年。
相國韋處厚以事聞上。
詔謚大寶禪師。
塔號楞伽。
越州刺史陸亙撰碑文。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太毓。姓范氏。金陵人也。年才一紀志在出家。乃禮牛頭山忠禪師而師事焉。于是勇猛精進求其玄旨。法器外朗神?內融。雖明了一乘而具足萬行。往雍京安國寺進受具戒。袖然出眾。加復威儀整肅妙相殊特。如大海之不可測。如虛空之不可量。巡禮道場攝心凈域。雖智能通達不假因師。而印可證明必從先覺。遂謁洪井大寂禪師。睹相而了達法身。剎那而頓成大道。于時天下佛法極盛無過洪府。座下賢圣比肩得道者。其數(shù)頗眾。毓與天徹禪師大宣教禪師大智禪師。皆昆仲也。既而南北觀方曾無告憚。俾廣聞見閑養(yǎng)圣胎耳。元和十三年止于毗陵義興芙蓉山。故得名于山焉。毓為緣作因有應無著。故所居感化所至悅隨。道俗相望動盈萬數(shù)。自此江南之人悟禪理者多矣。時相國崔公群坐失守出分司。后為華州由三峰出鎮(zhèn)宣城。其地雖邇其人則遐。崔公深樂禮謁。致命誠請。毓以感念而現(xiàn)大悲為心莫不果欲隨緣游方。順命寶歷元年至于宛陵禪定寺。所以隨順而揚教也。至明年告歸齊云山。九月合朔色相不動而示滅于山之院。享年八十。僧臘五十八。是日也天地如慘草木如摧。鳥獸悲啼云泉斷咽。緇徒士庶孺慕充窮。十月棲神于院之庭。從其宜也。弟子至孚契真清斡等??釒熓緶缍髮W徒存。太和二年。相國韋處厚素尚玄風道心惇篤。以事奏聞。天子爰降德音褒以殊禮。追謚號塔名。越州刺史陸亙摛翰論撰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8—807 【介紹】: 唐僧。婺州東陽人,俗姓張。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歷參諸禪師,德宗建中二年,謁石頭希遷,得其禪旨,大悟,住天皇寺,精修梵行,大弘禪宗,江陵尹右仆射裴公等均皈依之。先期告終。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婺之東陽張氏子。
年十四。
白其親。
求出家。
親未即許。
乃彌日誓不食。
以待命。
親患之。
聽所欲為。
去依明州大德剃發(fā)。
年二十五。
受具戒于杭州之竹林寺。
自爾謹持律撿。
妙選行門。
乃振錫徑山。
禮國一禪師有所領解。
大歷十一年。
遁居馀姚之大梅山。
如是三四年。
馬大師于鐘陵。
再坐夏。
乃造南岳石頭而致問曰。
離卻定慧。
和尚以何法示人。
答曰。
我者里無奴兒婢子。
離個甚么。
曰如何明得。
答曰。
汝還撮得虛空么。
曰恁么即不從今日去也。
答曰。
未審汝早晚從那邊來。
曰某甲不是那邊人。
答曰。
我早如汝來處。
曰師何以贓濫誣人。
答曰。
汝身現(xiàn)在。
曰雖然畢竟以何示于后人。
答曰。
汝道阿誰是后人。
悟由是盡識從前國一馬師用處。
而罙入深沮。
俄卜筑澧陽徙澋口。
占當陽紫柴山。
五百羅漢棲宿之地。
以應機感。
當是時。
右仆射裴公方尹江陵。
崇業(yè)寺狀乞請悟住持。
公從之。
悟至而緇白趨向。
施予委積。
公亦躬擁徒御。
日往省候。
悟每以尊宿自居。
揖對之際。
凡貴賤未嘗起。
公尤嘆其知大體。
故天皇坊主靈鑒。
謂其徒曰。
吾寺方有煨燼之患。
茍得悟禪師者。
庶幾可以起廢。
因夜共舁悟。
坐方丈上。
明日崇業(yè)等嘩爭之。
不勝乃已。
后天皇棟宇果一新。
僧問。
如何是玄妙之說。
答曰。
莫道我解佛法。
進曰。
爭奈學人疑滯何。
答曰。
何不問老僧。
進曰。
問了也。
答曰。
不是汝存泊處。
元和丁亥夏四月晦入滅。
壽六十。
臘三十五。
以其年八月五日建塔。
葬靈龕于郡之東隅。
比丘惠真文賁崇信嗣。
宋高僧傳·卷第十 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道悟。
姓張氏。
婺州東陽人也。
受天粹氣為王子。
生而神俊長而謹愿。
年十四金翅始毛麒麟方角。
啟白尊老將求出家。
慈愛之旨不見聽許。
輒損薄常膳日唯一食。
雖體腹羸餒彌年益堅。
父母不獲已而許之。
遂往明州大德剃落。
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
以勇猛力扶牢強心。
于六度門修諸梵行。
常以為療膏肓者資上妙藥。
開暗冥者求善知識。
不假舟楫其濟渡乎。
遂蹶然振策投徑山國一禪師。
悟禮足始畢密受宗要。
于語言處識衣中珠。
身心豁然真妄皆遣。
斷諸疑滯無畏自在。
直見佛性中無緇磷。
服勤五載隨亦印可。
俾其法雨潤諸叢林。
悟蓄力向晦罙入深阻。
實冀一飛摩霄。
乃轉遁于馀姚大梅山。
是時大歷十一年也。
層崖絕壑天籟蕭瑟夐無鄰落。
七日不食。
至誠則通物感乃靈。
猱?豰玃更饋橡栗。
異日野夫操斧言伐其楚。
偶所遭睹。
駭動悚息馳諭朋曹。
謂為神奇。
曾不旬朔詣者成市。
憑嵌倚峭且構危棟。
貲糧供具環(huán)繞方丈。
猛虎耽耽侶出族游。
一來座側歛折肢體。
其類馴擾可知也。
夫語法者無階漸。
涉功者有淺深。
木踰鉆而見火。
鑒勤磨而照膽。
理必然矣。
是以掃塵累遁巖藪。
服形體遺晝夜。
精嚴不息趣無上道。
其有旨哉。
如是者三四年矣。
將翔云表慮羽毛之頹鎩。
欲歸寶所疑道涂之乖錯。
故重有咨訪會其真宗。
建中初詣鐘陵馬大師
二年秋謁石頭上士。
于戲自徑山抵衡岳。
凡三遇哲匠矣。
至此即造父習御郢人運斤。
兩虛其心相與??合。
白月映太陽齊照。
洪河注大海一味。
仲尼謂顏子亞圣。
然燈與釋迦授記。
根果成熟名稱普聞。
如須彌山特立大海。
繇是近佛恢張勝因。
凡諸國土緣會則答。
始卜于澧陽。
次居于澋口。
終棲于當陽柴紫山。
即五百羅漢翱翔地也。
檉松蓊郁以含風。
崖巘巉巖而造天。
駕瀲滟之紫霞。
枕清冷之玉泉。
鸞鳳不集于蓬藋。
至人必宅于勢勝。
誠如是也。
洪鐘待叩童蒙求我。
川流星聚。
虛往實歸。
或接武于林樾。
或駢肩于廬舍。
戶外之屨爛其室盈矣。
荊州雄藩也。
都人士女動億萬計。
莫不擎跪稽首向風作焉。
崇業(yè)上首以狀于連帥而邀之。
不違愿力聿來赴請。
屩及于虛落。
錫及于都城。
白黑為之步驟。
幡幢為之轇轕。
生難遭想得未曾有。
彼優(yōu)波鞠多者。
夫何足云。
有天皇寺者。
據(jù)郡之左。
標異他剎。
號為名藍。
困于人火蕩為煨燼。
僧坊主靈鑒族而謀之。
以為滿人攸居必能福我。
夫荷擔大事蔑棄小瑕。
乃中宵默往肩輿而至二寺夕有所失朝有所得。
諍論鋒起達于尊官。
重于返復畢安其處。
江陵尹右仆射裴公縉紳清重。
擁旄統(tǒng)眾。
風望眄睞當時準程。
驅車盛禮問法勤至。
悟神氣灑落安詳自處。
徐以軟語為之獻酬。
必中精微洞過肯綮。
又常秉貞操不修逢迎。
一無卑貴坐而揖對。
裴公訝其峻拔徵其善趣。
謂抗俗之志當徑挺如是邪。
悟以為是法平等不見主客。
豈效世諦與人居而局狹邪。
裴公理冥意會投誠歸命既見仁者我心則降。
如熱得濯躁憒冰散。
自是禪宗之盛無如此者。
元和丁亥歲有背痛疾。
命弟子先期告終。
以夏四月晦奄然入滅。
春秋六十。
僧臘三十五。
以其年八月五日。
葬之郡東隅。
靈龕建塔從僧禮也。
悟身長七尺。
神韻孤杰手文魚躍頂骨犀起行在于瓔珞志在于華嚴。
度人說法雄健猛利。
其一旨云。
垢凈共住水波同體。
觸境迷著浩然忘歸三世平等本來清凈。
一念不起即見佛心。
其悟解超頓為若此也先是煙焰之末殿宇不立。
顧緇褐且虧瞻禮密。
念結構罔知權輿。
禪宴之際若值神物。
自道祠舍濱江水焉。
凡我疆畛富于松梓。
悉愿傾倒施僧伽藍。
命工覘之宛若符契。
于是斬巨棟干修楹。
撐崖拄壑云屯井構。
時維秋杪水用都涸。
徒眾斂手塊然無謀。
會一夕雨至萬株并進。
晨發(fā)江滸暮抵寺門。
剞劂之際動無乏者。
其馀廊廡床案。
靡非幽贊。
事鄰語怪闕而不書其感攝靈祇皆此類也。
比丘慧真文賁等禪子幽閑。
皆入室得悟之者。
或繼坐道場。
或分枝化導。
時太常協(xié)律符載著文頌德焉。
世號天皇門風也。
又唐澧州龍?zhí)抖U院釋崇信。
未詳氏族。
信在俗為渚宮胡餅師之子。
弱齡宛異神府寬然。
昔天皇寺悟禪師。
隱耀藏光人莫我測。
信家居寺巷。
恒曰提餅笥饋悟公齋食。
食畢且留一餅曰。
吾惠汝以蔭子孫。
信一日自念曰。
餅是我持去。
何以返遺我邪。
莫別有旨乎。
遂拱手問焉。
悟公曰。
是汝持來復汝何咎。
信聞似有驚怪。
因勸出家便求攝受。
曰爾昔崇福善今信吾言。
故名之也。
由是躬于井臼供億服勤。
乃問悟云。
未蒙指示心要。
悟公云。
時時相示。
信餐稟斯言如游子之還家。
若貧人之得寶。
直從荊渚乃詣澧陽龍?zhí)稐埂?div id="rz5zztx" class='inline' id='people_20400_2_194_comment'>
因李翱尚書激揚。
時乃出世。
后德山鑒師出其門。
宗風大盛矣。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張。
婺州東陽人。
生而神俊。
長而謹愿。
年十四求出家。
慈愛不聽。
輒損常膳。
日唯一食。
父母不獲已許之。
遂往明州大德剃落。
年二十五。
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
投徑山國一禪師。
密受宗要。
于語言處。
識衣中珠。
身心豁然。
真妄皆遣。
斷諸疑滯。
直見佛性。
服勤五載。
轉遁馀姚大梅山。
時大歷十一年。
層崖絕壑。
天籟蕭瑟。
夐無鄰落。
七日不食。
猱?豰玃。
更饋橡栗。
野夫伐楚。
睹駭悚息。
諭為神奇。
詣者成市。
憑嵌倚峭。
且構危棟。
資糧供具。
環(huán)繞方丈。
猛虎耽耽。
侶出族游。
一來座側。
斂折肢體。
建中初。
詣鐘陵馬大師。
二年秋。
謁石頭上士。
自徑山抵衡岳。
凡三遇哲匠。
始卜于澧陽。
次居于澋口。
終棲于當陽柴紫山。
即五百羅漢翱翔地也。
檉松蓊郁。
崖巘巉巖。
或接武林樾。
或餅肩廬舍。
戶外之履常盈。
荊州。
雄藩也。
都人士女。
動億萬計。
莫不擎跪。
稽首響風。
天皇寺者。
據(jù)郡之左。
標異他剎。
號為名藍。
一火蕩為煨燼。
緇褐且虧瞻禮。
禪宴之際。
若值神物。
祠舍濱江。
富于松梓。
悉愿傾倒。
施僧伽藍。
于是斬棟修楹。
云屯井構。
時值水涸。
徒眾斂手。
會一夕雨至。
萬株并進。
晨發(fā)江滸。
暮抵寺門。
剞劂之際。
動無乏者。
其馀廊廡床案。
靡非幽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8—834 【介紹】: 唐僧。鄭州新鄭人,俗姓王。代宗大歷十二年往嵩山會善寺皓律師受具足戒。德宗貞元間住池陽南泉院,三十年間足不下山。文宗太和初陸公亙等迎請下山,北面申禮。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48—834 俗姓王,鄭州新鄭(今河南新鄭)人。肅宗至德二載(757)于密縣出家。代宗大歷十二年(777)于嵩山受戒。后嗣馬祖道一。自德宗貞元十一年(795)住池州南泉山,歷30年不下山。世稱南泉和尚。文宗大和初,宣歙觀察使陸亙請其下山,四方從學者數(shù)百人?!?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一一、《祖堂集》卷一六、《景德傳燈錄》卷八有傳。后二書存其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姓王氏。
鄭州新鄭人。
至德二年出家。
依密縣大隈山大慧禪師祝發(fā)。
大歷十二年。
愿且壯矣。
尋從嵩山會善寺皓律師。
受具戒。
律藏教部。
靡弗究研。
而卒定宗于大寂門下。
一日為僧行粥次。
馬大師問桶里是什么。
愿云者老漢。
合取口。
作恁么語話。
自馀同參之流無敢徵詰。
貞元十一年。
掛錫池陽之南泉山。
蘘薜以衣。
畬牧以食堙谷刊木。
以辟所處。
毳袍之侶。
交進互退。
填擁庭宇。
示眾云。
道個如如。
早是變了也。
今時師僧。
須向異類中行。
歸宗云。
雖行畜生行。
不得畜生報。
愿云。
孟八郎。
又恁么去也。
有時云。
文殊普賢昨夜三更。
起佛見法見。
每人與二十棒。
趁出院。
趙州云和尚棒。
教誰吃。
愿云。
具道王老師。
過在什么處。
州禮拜而出。
愿一日游莊莊主預備禮相待。
愿問莊主曰。
爭知老僧來排辨如此。
主云昨夜土地見報愿云。
王老師修行無力。
被鬼神覷破。
僧便問。
和尚既是善知識。
為什么卻被鬼神覷破。
答云土地前。
更下一分飯著。
有時云。
江西馬大師
說即心即佛。
王老師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恁么道。
還有過么。
趙州出禮拜。
時有一僧隨問。
州上座禮拜。
意作么生。
州云。
汝卻問取和尚。
僧問愿適來諗上座禮拜。
意作么生。
答云他卻領得老僧意。
一日捧缽上堂。
黃檗先居第一座不起。
愿問曰。
長老是什么年中行道。
檗云。
空王佛時。
愿云猶是王老師兒孫在。
下去。
一日問黃檗云。
黃金為墻塹。
白銀為壁落。
此是何人居處。
檗云。
是圣人居處。
云更有一人。
居何國土。
檗叉手立云。
道不得。
何不問王老師。
檗卻理愿前話而問。
答云可惜許。
又問黃檗定慧等學如何。
檗云。
十二時中。
不依倚一物好。
云莫是長老見處么。
檗云不敢。
云漿水價且置。
草鞋錢教阿誰還。
一日遇兩堂首座爭貓兒。
愿提起貓兒。
問眾曰。
道得即救取貓兒。
道不得即斬卻也。
眾無對。
即斬之。
趙州自外歸。
愿舉似前話。
州乃脫履安頭上而出。
愿曰汝適來若在。
即救得貓兒。
陸亙大夫問云。
弟子從六合來。
彼中還更有身否。
答云分明記取。
舉似作家。
陸異日又謂曰。
弟子亦薄會佛法。
愿問。
大夫十二時作么生。
陸云。
寸絲不掛。
愿云猶是階下漢。
陸一日向愿道。
肇法師甚奇怪。
解道萬法同根。
是非一體。
愿指庭前牡丹花云。
時入見此一株花。
是夢相似。
示眾云。
王老師賣身。
阿誰要買。
一僧出云。
某甲買。
云不作貴。
價不作賤價。
汝作么生買。
僧無對。
后來臥龍代云。
屬某甲了也。
一日與歸宗麻谷約同。
參禮南陽國師。
及行。
乃于路上。
畫一圓相云。
道得即去。
歸宗坐圓相中。
麻谷作女人拜。
愿云恁么即不須去也。
歸宗云。
是何心行。
愿乃相喚而回。
大和初宣使陸公護軍劉公北面申禮。
迎請下山。
八年甲寅十月二十一日示疾。
俄有白虹貫后峰。
巨石自壓。
聲聞數(shù)十里。
虎繞林木晝號。
識者憂之。
十二月二十五日旦。
忽戒門人曰。
星翳燈幻久矣。
勿謂吾有去來也。
奄爾而逝。
春秋八十七夏。
臘五十八。
弟子契元文暢等。
凡九百人。
皆布衣墨巾。
執(zhí)心喪禮。
奔赴會葬者。
相繼于路。
哀號之聲震林谷。
越明年乙卯。
乃克奉全身于靈塔。
膳部員外郎史館脩撰劉軻撰文勒碑。
追頌德美。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普愿。俗姓王。鄭州新鄭人也。其宗嗣于江西大寂。大寂師南岳觀音讓。讓則曹溪之蒙子也。于愿為大父。其高曾可知也。則南泉之禪有自來矣。愿在孕母不喜葷血。至德二年跪請于父母乞出家。脫然有去羈鞅之色。乃投密縣大隈山大慧禪師受業(yè)。苦節(jié)篤勵胼胝皸瘃。不敢為身主。其師異之。大歷十二年愿春秋三十矣。詣嵩山會善寺皓律師受具。習相部舊章究毗尼篇聚之學。后游講肆上楞伽頂入華嚴海會。抉中百門觀之關鑰。領玄機于疏論之外。當其鋒者皆旗靡轍亂。大寂門下八百馀人。每參聽之后尋繹師說。是非紛錯。愿或自默而語。群論皆弭。曰夫人不言乃言爾耳。自后含景匿耀。似不能言者。人以其無法說或扣其關。亦堅拒不泄。時有密賾其機者。微露頭角。乃知其非無法說時未至矣。貞元十一年拄錫池陽南泉山。堙谷刊木以構禪宇蓑笠飯牛溷于牧童。斫山畬田種食以饒。足不下南泉三十年矣。夫洪鐘不為莛撞發(fā)聲。聲之者故有待矣。太和年初宣使陸公亙前池陽太守。皆知其抗跡塵外為四方法眼。與護軍彭城劉公。同迎請下山北面申禮。不經(jīng)再歲。毳衣之子奔走道途不下數(shù)百人。太和甲寅歲十月二十一日示疾。十二月二十三日。有白虹貫于禪室后峰。占之者得非南泉謝世乎。是日西峰巨石崩。聲數(shù)十里當晝有乳虎繞禪林。而號。眾咸異之。二十五日東方明告門人曰星翳燈幻亦久矣。勿謂吾有去來也。言訖而謝。春秋八十七。僧臘五十八。契元文暢等凡九百人。皆布衣墨巾泣血于山門。赴喪會葬者相繼于路。哀號之聲震于崖谷。乙卯歲門人奉全身于靈塔。從其教也。膳部員外郎史館修撰。劉軻欽若前烈追德頌美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2—839 【介紹】: 唐僧。襄州襄陽人,俗姓鄭。幼入玉泉寺,凡百經(jīng)書,一覽必暗誦,更無遺忘。嘗參大寂,遂悟。德宗貞元十二年,寄宿于四明梅福舊隱處,編苫伐木以居。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52—839 俗姓鄭,襄陽(今湖北襄樊)人。幼于荊州出家。后嗣馬祖道一。德宗貞元十二年(796),自天臺移居明州余姚大梅山,世稱大梅和尚。文宗開成初建成寺院,四方請學者甚眾?!?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一一、《祖堂集》卷一五、《景德傳燈錄》卷七有傳。后二書錄其詩偈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a target='_blank'>全唐詩》誤收1首于耽章(即曹山本寂)名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出襄陽之鄭氏。
幼于荊之玉泉寺入道。
弱冠登具品于龍興寺。
貌清峻。
資稟剛敏。
衲衣綴缽。
冷然世表。
性慕禪悅。
時大寂方王化鐘陵。
乃趨其座下。
而問曰。
如何是佛。
寂曰。
即心是佛。
因有省。
貞元間。
自天臺之四明。
得漢南昌尉梅子真舊隱。
而居焉。
地深僻。
衣食無所從致。
乃啖松花。
以充饑。
制荷葉以被體。
徙其庵重崦中。
以避世人相接之跡。
初鹽官安禪師亦以大寂之道。
提唱海上。
僧有自其會中。
入山求主杖者。
見之遂以聞大寂。
大寂令僧問云。
和尚見馬大師得個什么。
便住此山。
常答以馬大師向我道。
即心是佛。
我便向者里住。
僧云。
馬大師近日佛法又別。
常云作么生別。
僧云。
又道非心非佛。
常云者老漢惑亂人。
未有了日在。
任你非心非佛。
我只管即心即佛。
僧回似馬師。
馬師召大眾云。
梅子熟也。
于是龐居士遂造大梅問云。
久向大梅未審梅子熟也。
未。
答云熟了也。
只是無汝下口處。
士以口作嚼勢云。
百雜碎。
常伸手云。
還我核子來。
自此學者漸臻。
道譽彌著。
示眾云。
汝等諸人各自回心達本。
莫逐其末。
但得其本。
其末自至。
若欲識本。
惟了自心。
此心元是世出世間法之根本。
故心生種種法生。
心滅種種法滅。
本自如如。
萬法亦爾。
僧問。
如何是佛法大意。
答云蒲花柳絮竹針麻線。
夾山與定山同行言話次。
定山云生死中無佛。
即無生死。
夾山云。
生死中有佛。
即不迷生死。
二人上山參禮。
便舉問常。
未審二者見處。
孰親孰疏。
常云且去明日來。
夾山明日再問。
常云親者不問。
問者不親。
一日忽謂其徒云。
來莫可遏。
往莫可追。
從容間。
聞鼯鼠聲乃云。
即此物非他物。
汝等諸人。
善護持之。
言訖而逝。
壽齡。
八十八。
臘六十九。
阇維獲舍利無數(shù)。
以葬而塔其上。
碑則進士江積文也。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法常。俗姓鄭。襄陽人也。稚歲從師于荊之玉泉寺。凡百經(jīng)書一覽必暗誦更無遺忘。冠年受具足品于龍興寺。容貌清峻性度剛敏。納衣囊缽畢志卯齋。貞元十二年自天臺之于四明馀姚之南七十里。寓仙尉梅子真之舊隱焉。昔梅福初入山也見多龍穴。神蛇每吐氣成樓閣。云雨晦冥。邊有石庫。內貯仙藥神仙經(jīng)籍。常寄宿于房。乃夢神人語之曰。君非凡夫。因話及石庫中圣書懸記既往將來之事。受之者為地下主。不然為帝王之師傅矣。常謂之曰。石庫之書非吾所好。昔僧稠不顧仙經(jīng)。其卷自亡。吾以涅槃為樂。厥壽何止與天偕老耶。神曰。此地靈府俗氣之人輒難居此立致變怪。常曰。吾寓跡于梅尉之鄉(xiāng)非久據(jù)焉。因號梅山也。由是編苫伐木作覆形之調。居僅四十年。驗實非常之人也。開成年初院成。徒侶輻湊請問決疑??闪甙偌{徒矣。四年常忽示疾。九月十九日山林搖蕩鳥獸悲鳴。辭眾而逝。報齡八十八。戒臘六十九。十月十九日焚于南澗。收舍利五色璨然圓轉焉。常先隱梅嶺。有僧求拄杖。見之白鹽官安禪師。曰。梅子熟矣。汝曹往尋。幸能療渴也。進士江積為碑云爾。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07—869 【介紹】: 唐僧。諸暨人。俗姓俞。幼年出家。宣宗大中末,行禪法于新豐山。后住豫章高安洞山,世稱“洞山良價”。倡五位君臣說。卒謚悟本禪師。有《大乘經(jīng)要》。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07—869 俗姓俞,會稽諸暨(今浙江諸暨)人。幼年出家,從五泄靈默披剃,21歲受具足戒,歷參南泉普愿、溈山靈祐,后至湖南醴陵攸縣參云巖曇晟,受其心印。宣宗大中末在新豐山大行禪法。后住豫章高安之洞山,世稱洞山和尚。懿宗咸通十年(869)卒,敕謚悟本禪師。良價倡五位君臣說,得其弟子曹山本寂發(fā)揮,創(chuàng)立曹洞宗?!?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一二、《景德傳燈錄》卷一五有傳。良價纂有《大乘經(jīng)要》1卷。其語錄收入《大正藏》。良價喜以詩偈闡揚佛理,撰《寶鏡三昧歌》、《玄中路》、《新豐吟》、《綱要偈》等。其語錄及《祖堂集》、《景德傳燈錄》、《天圣廣燈錄》等書中,存其詩偈36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會稽諸暨俞氏子。
稚歲即從師于五泄山。
逮二十一年。
方獲薙染。
往嵩山受具戒。
未幾見南泉愿禪師。
值馬祖諱辰。
南泉脩齋次。
泉問眾云。
未審馬大師還來否。
眾無對。
價出云。
有伴即來。
泉指價謂眾云。
此后生甚堪雕琢。
價云。
和尚莫壓良為賤。
到溈山問云。
忠國師無情說法話。
聞之久矣。
未究其微。
請和尚今日與良價道。
溈云。
父母所生口。
終不為汝道。
價云。
還有與和尚同道者否。
溈云。
此去有云巖道人。
汝若見之。
必為汝道。
既到云巖。
便問。
無情說法什么人得聞。
巖云。
無情說法。
無情得聞。
價云。
和尚聞否。
巖云。
我若聞。
汝即不聞我說法。
價云。
若恁么。
良價果不聞和尚說法也。
巖云。
我說法汝尚不聞。
何況無情說法。
價述偈云。
也大奇也大奇。
無情說法不思議。
若將耳聽終難會。
眼處聞聲方得知。
遂辭巖。
巖云。
什么處去。
價云。
未卜所止。
巖云。
莫湖南去。
價云無。
巖云。
莫歸鄉(xiāng)去。
價云無。
巖云。
早晚來也。
價云。
待和尚有住處即來。
巖云。
此去難得相見。
價云。
難得不相見。
又問。
和尚百年后。
忽有人問還貌得真否。
如何秪對。
巖云。
但向伊道只者是。
價良久。
巖云。
價阇梨。
承當個事。
大須子細。
價猶未肯。
后因過水睹影。
乃有偈曰。
切忌從他覓。
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自往。
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
我今不是渠。
應須恁么會。
方得契如如。
他日因供養(yǎng)云巖真。
有僧問云。
先師道只者是。
莫便是否。
價云是。
僧云。
意旨如何。
價云。
當時幾錯會先師語。
僧云。
未審先師還知有也無。
價云。
若不知有。
爭解恁么道。
若知有。
爭肯恁么道。
大中末。
盛化豫章高安之洞山。
價問僧云。
世間何處最苦。
僧云。
地獄最苦。
價云不然。
僧云。
什么最苦。
價云。
袈裟下不明大事最苦。
價有疾。
僧問云。
還有不病者么。
價云有。
僧云不病者還看和尚否。
價云。
老僧看他有分。
僧云。
和尚爭得看他。
價云。
老僧看時即不見有病。
僧無對。
咸通十年己丑三月朔。
剃發(fā)搭僧伽梨。
命鳴鐘。
奄然逝。
時弟子眾悲號莫能已。
價忽開目。
喻眾曰。
夫出家之人。
心不依物。
是真脩行。
勞生息死。
于悲何有。
召主事僧曰。
營齋。
齋畢吾其逝矣。
于是眾情慕戀。
乃持遲其齋。
至于七日。
而后告?zhèn)洹?div id="phz7pzz" class='inline' id='people_19315_2_151_comment'>
價亦隨眾。
且謂其齋為愚癡齋。
蓋以其無般若氣分也。
及僧唱隨意。
則曰。
臨行之際。
大率不可喧動。
此齋所以示戒也。
明日浴訖跏趺而逝。
春秋六十三。
戒臘四十二。
后詔謚悟本。
塔號慧覺。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禪篇第三之五
釋良價。俗姓俞氏。會稽諸暨人也。少孺從師于五泄山寺。年至二十一。方往嵩山具戒焉。登即游方見南泉禪師。深領玄契。續(xù)造云巖疑滯頓寢。大中末于斯豐山大行禪法。后盛化豫章高安洞山。今筠州也。價以咸通十年己丑三月朔旦。命剃發(fā)披衣令鳴鐘奄然而往。時弟子輩悲號。價忽開目而起曰。夫出家之人心不依物。是真修行。勞生息死于悲何有。淪喪于情太粗著乎。召主事僧令營齋。齋畢吾其逝矣。然眾心戀慕從延其日。至于七辰食具方備。價亦隨齋。謂眾曰。此齋名愚癡也。蓋責其無般若歟及僧唱隨意曰。僧家勿事。太率臨行之際喧動如斯。至八日浴訖端坐而絕。春秋六十三。法臘四十二。敕謚禪師曰悟本。塔號慧覺矣。 系曰。其卻留累日古亦有之。如價之來去自由者。近世一人而已。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會稽人。幼歲從師。念般若心經(jīng)。至無眼耳鼻舌身意處。忽以手捫面。問師曰。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經(jīng)言無。師駭然異之。指謁南泉。值馬祖諱辰修齋。泉問眾曰。來日設馬祖齋。未審馬祖還來否。眾皆無對。師出對曰。待有伴即來。泉曰。此子雖后生。甚堪雕琢。師曰。和尚莫壓良為賤。次參溈山。問南陽忠國師無情說法話。溈豎拂子。曰會么。師曰不會。請和尚說。溈曰。父母所生。口終不為子說。師曰。還有與師同時慕道者否。溈指造云巖。舉前無情說法。甚么人得得巖曰。無情得聞。師曰。和尚聞否。巖曰。我若聞汝即。不聞吾說法也。師問為甚么不聞。巖豎起拂子。曰還聞么。師曰不聞。巖曰。我說法。汝尚不聞。況無情說法乎。師曰。無情說法。彰何典教。巖曰。豈不見彌陀經(jīng)云。水鳥樹林悉皆。念佛念法。師于此有省。乃述偈曰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時。方始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僧。福州侯官人,俗姓劉。受石霜印記,化徒于筠州九峰。后住泐潭而終。吳楊溥時示寂,謚大覺禪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俗姓劉,福州侯官(今福建閩侯)人。唐末禪僧。嗣石霜慶諸。住筠州九峰,世稱九峰和尚。后住氻潭寶峰禪院。卒謚大覺禪師?!?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九、《景德傳燈錄》卷一六有傳,并存其詩偈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禪林僧寶傳·卷第五
禪師名道虔。
劉氏。
福州侯官人也。
容姿開豁明濟。
氣壓叢林。
至霜華。
諸禪師見之。
謂人曰。
此道人從上宗門爪牙也。
諸歿時。
虔作侍者。
眾請?zhí)弥械谝蛔?div id="57nfzjb" class='inline' id='people_20414_2_11_comment'>
嗣諸住持。
方議次。
虔犯眾曰。
未可。
須明先師意旨。
乃可耳。
眾曰。
先師何意。
虔曰。
只如道。
古廟香爐。
一條白鍊如何會。
第一座曰。
是明一色邊事。
虔曰。
果不會先師意。
于是第一座者。
起炷香誓曰。
我若會先師意。
香煙滅則我脫去。
不然煙滅不能脫。
言卒而脫去。
虔拊其背曰。
坐脫立亡不無。
首座會先師意。
即未也。
廬于普會塔之旁。
三年而去。
經(jīng)行于末山之下。
住崇福寺。
僧問無間中人。
行什么行。
曰。
畜生行。
曰。
畜生復行什么行。
曰。
無間行。
曰。
此猶是長生路上人。
曰。
汝須知有不共命者。
曰不共什么命。
曰長生氣不常。
復曰。
大眾還得命么。
欲知命。
流泉是命。
湛寂是身。
千波競起。
是文殊境界。
一亙晴空。
是普賢床榻。
其次借一句子。
是指月。
于中事是話月。
從上宗門中事。
如節(jié)度使符信。
且如諸先德。
未建許多名目。
指陳已前。
諸人約什么體格商量。
這里不假三寸。
試話會看。
不假耳根試采聽看。
不假兩眼試辨白看。
所以道。
聲前拋不出。
句后不藏形。
盡乾坤都來。
是汝當人個自體。
向什么處。
安眼耳鼻舌。
莫向意根下。
圖度作解。
盡未來際。
亦未有休歇分。
所以古人道。
擬將心意學玄宗。
大似西行卻向東。
先是馬大師。
歿于豫章開元寺。
門弟子懷海智藏輩。
葬舍利于?;枋T。
海亦廬塔十馀年。
乃沿馮川上車輪峰。
逢司馬頭陀勸海留止。
因不復還石門。
虔自九峰往游焉。
遂成法席。
為泐潭第一世。
繼海遺蹤也。
吳順義初。
告眾安坐而化。
塔于寺之西。
號圓寂。
謚大覺禪師。
得法上首殷禪師。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時石霜慶諸禪師歸寂。眾請首座繼席。九峰曰。須明先師意始可。座曰。先師有甚意。峰曰。先師道。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一念萬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廟香爐去。一條白練去。其馀即不問。如何是一條白練去。座曰。這個祇是明一色邊事。峰曰。元來未會先師意在。座曰。你不肯我那。但裝香來。香煙斷處。若去不得。即不會先師意。遂焚香。香煙未斷。座已脫去。峰拊座背曰。坐脫立亡。即不無先師意。未夢見在。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二
禪師名承古。
西州人。
傳失其氏。
少為書生。
博學有聲。
及壯。
以鄉(xiāng)選至禮部。
議論不合。
有司怒裂其冠。
從山水中來。
客潭州丫山。
見敬玄禪師。
斷發(fā)從之游。
已而又謁南岳雅禪師。
雅洞山之子。
知見甚高。
容以入室。
后游廬山。
經(jīng)歐峰。
愛宏覺塔院閑寂。
求居之。
清規(guī)凜然。
過者肅恭。
時叢林號古塔主。
初說法于芝山。
嗣云門。
景祐初。
范文正公仲淹守饒。
四年十月。
迎以住薦福示眾曰。
眾生久流轉者。
為不明自己。
欲出苦源。
但明取。
自己者。
有空劫時自己。
有今時日用自己。
空劫自己是根蒂。
今時日用自己是枝葉。
又曰。
一夏將末。
空劫已前事。
還得相應也未。
若未得相應。
爭奈永劫輪回有何。
什么心情。
學佛法。
廣求知解。
風吹入生死海。
若是知解。
諸人過去生中。
總曾學來。
多知多解。
說得慧辯過人。
機鋒迅疾。
只是心不息。
與空劫已前事。
不相應。
因茲惡道輪回。
動經(jīng)塵劫。
不復人身。
如今生出頭來。
得個人身。
在袈裟之下。
依前廣求知解。
不能息心。
未免六趣輪回。
何不歇心去。
如癡如迷去。
不語五七年去。
已后佛也不奈汝何。
古德云。
一句語之中。
須得具三玄。
故知。
此三玄法門。
是佛知見。
諸佛以此法門。
度脫法界眾生。
皆令成佛。
今人卻言。
三玄是臨濟門風。
誤矣。
汾州偈曰。
三玄三要事難分。
古注曰。
此句總頌三玄也。
下三句別列三玄也。
得意忘言道易親。
古注曰。
此玄(或作意)中玄也。
一句明明該萬象。
古注曰。
此體中玄。
重陽九日菊花新。
古注曰。
此句中玄也。
僧問。
三玄三要之名。
愿為各各標出。
古曰。
三玄者一體中玄。
二句中玄。
三玄中玄。
此三玄門。
是佛祖正見。
學道人。
但隨入得一玄。
已具正見。
入得諸佛閫域。
僧問。
依何圣教參。
詳悟得體中玄。
古曰。
如肇法師云。
會萬物為自己者。
其唯圣人乎。
又曰。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又曰。
諸法所生。
唯心所現(xiàn)。
一切世間因果。
世界微塵。
因心成體。
六祖云。
汝等諸人。
自心是佛。
更莫狐疑。
外無一法而能建立。
皆是自心。
生萬種法。
又云。
于一毫端現(xiàn)寶王剎。
坐微塵里轉大法輪。
如此等。
方是正見。
才缺纖毫。
即成邪見。
便有剩法。
不了唯心。
僧又問。
如何等語句。
及時節(jié)因緣。
是體中玄。
古曰。
佛以手指地曰。
此處宜建梵剎。
天帝釋將一莖草。
插其處曰。
建梵剎竟。
佛乃微笑。
水潦被馬祖一踏踏倒。
起曰萬象森羅。
百千妙義。
只向一毫上。
便識得根源。
僧問趙州。
如何是學人自己。
州對曰。
山河大地。
此等所謂合頭語。
直明體中玄。
正是潑惡水。
自無出身之路。
所以云門誡曰。
大凡下語如當門劍。
一句之下。
須有出身之路。
若不如是。
死在句下。
又南院云。
諸方只具啐啄同時眼。
不具啐啄同時用。
僧進曰。
有何言句。
明出身之路。
古曰。
如杏山問石室。
曾到五臺不。
對曰曾到。
曰見文殊不。
對曰見。
又問文殊。
向汝道什么。
對曰。
道和尚父母。
拋在荒草里。
僧問甘泉。
維摩以手。
擲三千大千世界于他方。
意旨如何。
答曰。
填溝塞壑。
僧曰。
一句道盡時如何。
答曰。
百雜碎。
云門問僧。
甚處來。
曰南岳來。
又問。
讓和尚為甚入洞庭湖里。
僧無對。
云門代云。
謝和尚降尊就卑。
此等語。
雖赴來機。
亦自有出身之路。
要且未得脫灑潔凈。
更須知有句中玄。
僧曰。
既悟體中玄。
凡有言句。
事理俱備。
何須句中玄。
古曰。
體中玄臨機須看。
時節(jié)分賓主。
又認法身法性。
能卷舒萬象。
縱奪圣凡。
被此解見所纏。
不得脫灑。
所以須明句中玄。
若明得。
謂之透脫一路。
向上關捩。
又謂之本分事。
祗對更不答話。
僧曰。
何等語句是句中玄。
古曰。
如比丘問佛。
說甚法。
佛云。
說定法又問。
明日說甚法。
佛云。
不定法。
曰今日為甚定。
明日為甚不定。
佛曰。
今日定。
明日不定。
僧問思和尚。
如何是佛法大意。
答曰。
廬陵米作么價。
又僧問趙州。
承聞和尚親見南泉來。
是否。
答曰。
鎮(zhèn)州出大蘿卜頭。
又問云門。
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
答曰。
糊餅。
如何是向上關捩。
曰東山西嶺青。
又問洞山。
如何是佛。
答曰麻三斤。
若于此等言句中。
悟入一句。
一切總通。
所以體中玄見解。
一時凈盡。
從此已后。
總無佛法知見。
便能與人去釘楔。
脫籠頭。
更不依倚一物。
然但脫得知見見解。
猶在于生死。
不得自在。
何以故。
為未悟道故。
于他分上。
所有言句。
謂之不答話。
今世以此為極則。
天下大行。
祖風歇滅。
為有言句在。
若要不涉言句。
須明玄中玄。
僧曰。
何等語句。
時節(jié)因緣。
是玄中玄。
古曰。
如外道問佛。
不問有言。
不問無言。
世尊良久。
外道曰。
世尊大慈大悲。
開我迷云令我得入。
又僧問馬大師。
離四句。
絕百非。
請師直指西來意。
答曰。
我今日無心情。
但問取智藏。
僧問藏。
藏曰。
我今日頭痛。
問取海兄。
又問海。
海曰。
我到遮里卻不會。
又臨濟問黃檗。
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
三問三被打。
此等因緣。
方便門中。
以為玄極。
唯悟者方知。
若望上祖初宗。
即未可也。
僧曰。
三玄須得一時圓備。
有何過。
古曰。
但得體中玄。
未了句中玄。
此人常有佛法知見。
所出言語。
一一要合三乘。
對答句中。
須依時節(jié)。
具理事。
分賓主。
方謂之圓。
不然。
謂之偏枯。
此人以不忘知見。
故道眼未明。
如眼中有金屑。
須更悟句中玄。
乃可也。
若但悟句中玄。
即透得法身。
然返為此知見奴使。
并無實行。
有憎愛人我。
以心外有境。
未明體中玄也。
云門臨濟下兒孫。
多如此。
凡學道人。
縱悟得一種玄門。
又須明取玄中玄。
方能不坐在脫灑路上。
始得平穩(wěn)。
腳踏實地。
僧曰。
既云于祖佛言句。
棒喝中學。
何故有盡善不盡善者。
古曰。
一切言句棒喝。
以悟為則。
但學者下劣不悟道。
但得知見。
是學成非悟也。
所以認言句作無事。
作點語。
作縱語。
作奪語。
作照作用。
作同時不同時語。
此皆邪師過謬。
非眾生咎。
學者本意。
只欲悟道見性。
為其師不達道。
祇將知見教渠。
故曰我眼本正。
因師故邪。
僧曰。
師論三玄法門。
名既有三。
法門亦有三。
而語句各各不同。
如何又言。
一句之中。
須具三玄三要。
古曰。
空空法界。
本自無為。
隨緣應現(xiàn)。
無所不為。
所以虛空世界。
萬象森羅。
四時陰陽。
否泰八節(jié)。
草木榮枯。
人天七趣。
圣賢諸佛。
五教三乘。
外道典籍。
世出世間。
皆從此出。
故云。
無不從此法界流。
究竟還歸此法界。
經(jīng)云。
一切諸佛。
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皆從此經(jīng)出。
楞嚴曰。
于一毫端現(xiàn)寶王剎。
坐微塵里轉大法輪。
維摩曰。
或為日月天梵王世界主。
或時作地水。
或時作火風。
李長者云。
于法界海之智水。
示作魚龍。
處涅槃之大宅。
現(xiàn)陰陽而化物。
真覺云。
一月普現(xiàn)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攝。
三祖云。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故曰。
萬法本無。
攬真成立。
真性無量。
理不可分。
故知。
無邊法界之理。
全體遍在。
一法一塵之中。
華嚴曰。
法性遍在一切處。
一切眾生及國土。
三世悉在無有馀。
亦無形相而可得。
到此境者。
一法一塵。
一色一聲。
皆具周遍含容四義。
理性無邊。
事相無邊。
參而不雜。
混而不一。
何疑一語之中不具三玄三要耶。
僧又進曰。
古人何故須要。
一語之中。
具三玄三要。
其意安在哉。
古曰。
蓋緣三世諸佛。
所有言句教法。
出自體中玄。
三世祖師。
所有言句并教法。
出自句中玄。
十方三世佛之與祖。
所有心法。
出自玄中玄。
故祖道門中。
沒量大人。
容易領解。
且如親見云門尊宿。
具大聲價。
如德山密。
洞山初。
智門寬。
巴陵鑒。
只悟得言教。
要且未悟道見性。
何以知之。
如僧問巴陵。
提婆宗。
答曰銀碗里盛雪。
問吹毛劍。
答曰珊瑚枝枝撐著月。
問佛教祖意是同別。
答曰。
雞寒上樹。
鴨寒下水。
云我此三轉語。
足報云門恩了也。
更不為作忌齋。
大眾。
云門道。
此事若在言句。
一大藏教。
豈無言句。
豈可以三轉語。
便報師恩乎。
古臨終寫偈。
辭眾曰。
天地本同根。
鳥飛空無跡。
雪伴老僧行。
須彌撼金錫。
乙酉冬至四。
靈光一點赤。
珍重會中人。
般若波羅蜜。
贊曰。
古說法有三失。
其一判三玄三要。
為玄沙所立三句。
其二罪巴陵三語。
不識活句。
其三分兩種自己。
不知圣人立言之難。
何謂三玄三要。
為玄沙所立三句耶。
曰。
所言一句中具三玄。
一玄中具三要。
有玄有要者。
臨濟所立之宗也。
在百丈黃檗。
但名大機大用。
在巖頭雪峰。
但名陷虎卻物。
譬如火聚。
觸之為燒。
背之非火。
古謂非是臨濟門風。
則必有據(jù)。
而言有據(jù)。
何不明書。
以絕學者之疑。
不然則是臆說。
肆為臆說。
則非天下之達道也。
見立三玄。
則分以為體中。
為句中。
為玄中。
至言三要則獨不分辯乎。
方譏呵學者。
溺于知見。
不能悟道。
及釋一句之中。
具三要。
則反引金剛首楞嚴維摩等義。
證成曰。
性理無邊。
事相無邊。
參而不雜。
混而不一。
何疑一語之中。
不具三玄三要。
夫敘理敘事。
豈非知見乎。
且教乘既具此意。
則安用復立宗門。
古以氣蓋人。
則毀教乘為知見。
自宗不通。
則又引知見。
以為證。
此一失也。
何謂罪巴陵三語。
不識活句耶。
曰巴陵真得云門之旨。
夫語中有語。
名為死句。
語中無語。
名為活句。
使問提婆宗。
答曰外道是。
問吹毛劍。
答曰利刃是。
問祖教同異。
答曰不同。
則鑒作死語。
墮言句中。
今觀所答三語。
謂之語則無理。
謂之非語。
則皆赴來機活句也。
古非毀之過矣。
二失也。
何謂分二種自己。
不知圣人立言之難耶。
曰世尊偈曰。
陀那微細識。
習氣如瀑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開演。
以第八識。
言其為真也耶。
則慮迷無自性。
言其非真也耶。
則慮迷為斷滅。
故曰我常不開演。
立言之難也。
為阿難指示。
即妄即真之旨。
但曰二種錯亂修習。
一者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二者識精圓明。
能生諸緣。
緣所遺者。
然猶不欲間隔其辭。
慮于一法中。
生二解故。
古創(chuàng)建兩種自己。
疑誤后學三失也。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薦福承古。西州人。不知誰氏子。少為書生。博學有聲。及壯。以鄉(xiāng)選至禮部。議論不合。有司怒裂其冠。從山水中來??吞吨萘松?。見敬玄禪師斷發(fā)。從之游。已謁南岳雅公。雅洞山子。知見甚高。容以入室。后游廬山。經(jīng)歐峰。愛宏覺塔院閑寂。求居之。清規(guī)凜然。過者肅恭。時叢林號古塔主。初說法于芝山。嗣云門。景祐初。范文正公仲淹守饒。迎住薦福。示眾曰。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益無功德。近來出家人。貪著?;?。與道全乖。若為?;邸m氈撩餍?。若要達道。無汝用心處。所以常勸諸人。莫學佛法。但自休心。利根者。畫時解脫。鈍根者。或三五年。遠不過十年。若不悟去。老僧與汝。墮拔舌地獄。 系曰。師去云門近百年。覽語而悟。遂嗣之不疑。時云門子孫方盛。無敢異詞者。蓋所得真耳。不知傳燈何以不錄師耶。
共 1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